耶肋米亞先知是位痛苦的先知,一開始,他蒙召的目的就是去向「拋棄的銀渣」(耶6:30),預告猶大即將面臨的懲罰,所以結局註定是徒勞無功;此外,因他所說的都是「拔除、破壞、毀滅、推翻」的話,雖然目的是為了建設,但這樣難聽的話,又有甚麼人會接受呢?(耶1:10)
從先知直斥以民濫用聖殿及祭獻,過的卻是不相稱的生活開始(耶7章),全國上下皆對他恨之入骨,其中甚至包括先知的父族和兄弟(耶12:6);原因是耶肋米亞出身於司祭家庭,而先知在聖殿門口的宣講恰好挑戰司祭和先知們的切身利益及信仰核心:他們視聖殿、祭獻為信仰上的庇護,此外,先知又揭露了他們敗壞的生活,因此他們恨不得除先知為快。他們警告先知:「你不要奉上主的名講預言,免得你死在我們手裡」(耶11:21);就算連親人也蓄意謀害他,要把他由活人的地上拔除,因為先知威脅他們的利益,這真令先知始料不及,也傷心欲絕:「我好像一隻馴服被牽去宰殺的羔羊,竟不知他們對我蓄意謀害」(耶11:18-19)。不過,先知所受的迫害,絕不止於此。
先知忍受不了眾叛親離的疼痛,他像約伯一樣向天主發問:「為什麼惡人的生活總是順利?詭詐極惡的人總享安寧?」(耶12:1) 但天主卻這樣回答他,「你與人徒步競走,尚覺疲乏,你怎能與馬角逐?」(耶12:5)意謂如今親友的背離,你且覺得受不了,那將來的考驗,猶如深入叢林區,充滿危險,你又如何?一切的苦都是為了磨練啊!先知只有繼續受苦了。
為了傳天主的話,預告北方的鐵和銅不能折斷(耶15:12),先知成了與普世對抗相爭的人,「我沒有向人借貸,人也沒有向我借貸,人卻都辱罵我」(耶15:10),他痛苦,想放棄傳道,但又辦不到:「你的話一到來,我就吞了下去,你的話便成了我的喜悅,我心中的歡樂……因我是歸於你名下」(耶15:16),在使命和考驗的嚴厲間先知苦苦掙扎徘徊。
陪伴先知的是無盡的孤寂,因為先知的一生成了以民命運的象徵:他要獨身,不娶妻、不育兒、不進入居喪之地,不聞婚嫁之聲,以一生的荒涼去啟示叛逆猶大的命運(耶16:1-9)。先知依靠的唯有天主了,但天主的眷顧卻像「一條不常有水,變化無常的溪流」(耶15:18),加上不時要經歷天主的隱藏,那就真教先知無法忍受了:「為甚麼我的痛苦如此長久,我的創傷不可醫治?」(耶15:18) 先知痛苦之極,他甚至說父母生了他這個如此苦命的人真是大大的不幸:「願我誕生的那一天,是可咒罵的,願我母親生我的那一天,不蒙受祝福!願那給我父親報信……的人,是可詛咒的!」 (耶20:14-15)
但天主卻在先知反覆詢問中,讓他看到無論境況怎樣壞,人最終的依靠就是在主前站立:「你若回來,我必讓你回來,使你能再立在我面前。」另一方面,無論怎樣艱難,先知也不可以跟隨了以民的觀點(耶15:19),那他最後便不會被敵人制勝(耶15:20)。
宗教領袖、司祭、智者、先知都不斷合謀陷害先知,誣衊他,不理他的勸告,這令先知極度憤怒,他求天主為他復仇,詛咒敵人的後裔(耶18:21-23),聽起來,先知的詛咒也極其毒辣,但其實是愛之深,責之切。先知是個性情中人,他對以民滿懷關心,只是恨鐡不成鋼,第一次充軍後,先知不忘寫信勉勵充軍的同胞,叫他們在巴比倫安居,因天主最後會看顧、會領他們回歸(耶29:1-14)。先知也常為以民的命運痛苦不已:「我的肺腑……我痛苦欲絕,我心已破碎,我心焦躁不寧,我不能緘默,因為我親耳聽到了角聲……因為我的人民愚昧……沒有明悟,只知作惡,不知行善」(耶4:19-22);在另一處,先知也說:「我眼淚直流,因為我的人民大受摧殘,受了嚴重的打擊」(耶14:17)。
最令先知痛苦的是,蒙召的目的是為了毀滅、破壞,但接著下來建設及裁培的工作卻遲遲沒有實現,他終日好像只講「暴虐破壞」的話,這使他淪為笑柄,成了人民的公敵,所以他說天主引誘了他,使他成了受辱受譏的對象(耶20:7-8)。先知想放棄使命,但一不發言,就好像有火在內裡焚燒(耶20:9),結果,他只有苦苦掙扎;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先知終於明白天主一直與他同在,而孔武有力的天主必救他於凶惡(耶20:11-13)。
先知的痛苦在耶11:18-12:6,15:10-18,18:18-23,20:7-12 表達得淋漓盡致,為甚麼先知能堅持不放棄?楊牧谷認為先知把自己的命運和以民的命運連在一起了:一個是走向國破家亡荒涼終局的民族,一個是終身受苦老死他鄉的苦人;此外,先知也把自己和神連在一起,一個是被人拋棄的人,一個是被人拋棄的神,所以先知的一生成了象徵。或許這就解釋了先知為什麼不去巴比倫,為什麼任人帶往埃及,客死他鄉,因為他明白,他的一生就是被詛咒、被遺棄的象徵。(註) 但我想,在這明白的背後,應是一份悲天憫人的愛,為天主的被背棄、為人的瞽盲而傷痛,憐惜;所以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去為天主傳話,叫瞽盲的人走出黑暗,並以可昭日月的忠心去抹拭神傷痛的眼淚。
先知孤寂一生, 終身作人對抗的對象,但先知卻背著沉重的十架走下去,縱然哀歌不斷,我覺得先知是苦,但卻有福真正感受到主所背負的痛苦和沉重;也就是這份孤寂,塑造他獨特的一生,成為淚眼先知、成為和以民命運綑綁在一起的先知,他成為現今以色列民族最景仰的先知。
移民後,我獨居海外,默默學習聖言,希望從中聽到天主鼓勵、支撐我生活下去的說話,我沒有指導我的師長,但正因為這樣,研習聖經更成了我的使命,成了我支撐下去的理由,我又感到了召叫,就是要在學術和非學術研究間走出一條小徑,幫助渇求聖言的兄弟姊妹。再三再四地讀先知的長歌當哭,慢慢就得著了更多的鼓勵和啟示,先知的一生就是一個「撐下去」的象徵,遑論人生何如凶險,但只要你不放棄你自己,天主絕不會放棄你,四面楚歌,又或萬籟無聲,但只有天主一個明白你就已足夠。想著先知坎坷的一生,我就好像聽到聖經常常記載天主的安慰:不要害怕!先知的持守在我內心形成了一股力量,不要怕,依靠天主,撐下去!呢喃間,浮遊的心就開始像花絮,靜靜地飄落春泥上。
耶肋米亞先知的長歌當哭,為我是安慰書,也是希望之書;先知教懂了我,放下吧,打開心靈,隨天主的帶領,只要心中有不滅的愛,儘管弱如螢火,終有一天,我會在主面前站立;而在這之前,以淚眼、孤寂譜一生的哀歌也不打緊。先知,謝謝您的眼淚,因它洗滌了多少孤苦的心靈!
阿信
註:楊牧谷,淚眼先知耶利米 ─ 一個甘於寂寞、忠於所托的故事,校園書房,出版社,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22號,1989年,第318頁
Photo credit: Lawrence OP on Visual hunt / CC BY-NC-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