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觀由來的臆測
所以,我想默觀和安息日有些地方很相似。停止過份的活動、從受造物的交往中轉向造物主、承認天主的超越性、專注與天主共融。這些相似令我猜想,默觀是從安息日而來。
所以,我想默觀和安息日有些地方很相似。停止過份的活動、從受造物的交往中轉向造物主、承認天主的超越性、專注與天主共融。這些相似令我猜想,默觀是從安息日而來。
從心底體會與萬物結合為一,是一種狀態,甚至是轉化了的結果;不再非此即彼,是真正的連結,而非碎片。對立有待放下,也唯有放下對立,才遠離二元對立的心智活動。
《Be Thou my Vision》是一首承載隱修、默觀精神的聖詩。我曾想過,歸心祈禱既然源於隱修院、隱修生活,它猶如隱修生活、隱修精神的縮影。因此,《Be Thou my Vision》跟歸心祈禱的意涵很配合,可以視作一種很美妙的歸心祈禱的表達。以下是我對《Be Thou my Vision》一些歌詞的歸心祈禱式詮釋:
作者羅爾神父 (Fr Richard Rohr) 的默觀著作中,以這本《一花一天國》寫得最精煉,屬於進階級的默觀書籍,與他的《放下對立,遇見喜樂的內在世界》(Naked Now)、《默觀,看見生命的實相》(Everything Belongs – The Gift of Contemplative Prayer) 及《不朽的鑽石》(Immortal Diamon: The Search for Our True Self) 很不一樣。
默觀是什麼?默觀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屬靈的視野。「默觀是不能教的。」多瑪斯‧牟敦 (Thomas Merton) 在其《默觀的新苗》(New Seeds of Contemplation) 曾言。默觀的心,不是告訴我們要看什麼,而是要怎樣看眼前的事物。我們怎樣看,就看見什麼。
有人喜歡將「靈修」稱為「靈性修行」。靈性修行為何那麼重要?或換個更確切的反思:「此時此刻,靈性修行對現階段的你有什麼重要性?你想達致什麼目的?」這是一個處於不同人生階段,都需要不時深思的課題,尤其在你打算翻閱此書之前。
Jack Kornfield 是美國內觀禪大師,同時是臨床心理學博士,他跟大部分西方人士一樣,科學及知性思維是其植根之源,但種種因素使然,因緣際會,他醉心於整合東方的靈性教導,曾於泰國、緬甸、印度等地接受禪修學習及鍛煉。
天主對我們的確很好,總能眷顧我們,祂知道我們因為不能實領聖體,於是從各方面展現祂的聖體出來給我們朝拜!
多瑪斯.牟敦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作品會這麼受歡迎,亦不會想到自己這麼有影響力,畢竟,他的修會是一個嚴規的隱修會。
第一次拜讀戴邁樂神父的書,竟然是這本他生命後期的覺醒之作,而非最為人熟悉的《相逢寧靜中》及《慧眼禪心》。31 篇短文可謂這位印度耶穌會會士的思想精華,他英年早逝,五十五歲的生命綻放愛的真實面相,平實、平凡又深邃地覆蓋全書,彷彿在向我熱情邀請:「準備好沒有?破除你固定不變的思想模式,突破假象、幻覺和錯誤的信念,成為自己情緒的馴悍師吧。」
揭開《不知之雲》,能從晦暗的雲海中,學會穿透它,認清自己所處身的位置與方向,由直觀上主的愛入手。
逾二十年前已風聞此書,中文譯本早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作者不詳,只知出自一名十三、四世紀英國人之手,他是否神職或隱修院修士或平信徒,無從知曉。幾十年間,此書已多次再版,歷久不衰,堪稱一本不可多得、內功深厚的靜觀靈修作品。
你一定不會對此書感到陌生!也應該不會對封面這幅林布蘭的作品「浪子回頭」感到陌生!福音中「浪子回頭」給你怎麼樣的默想啟發?此書是盧雲神父其中歷久不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