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 2000+(37) —
2nd & 4th Monday
1517 年,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奧斯定會神父及威丁堡大學神學教授,在威丁堡聖堂門上,張貼九十五條論綱 (Ninety-five Theses),強烈譴責天主教會販賣贖罪券,他認為贖罪券形同教友可購買天主的恩寵,嚴重扭曲恩寵神學的真義,難道上主的恩寵不是白白施予的嗎!
他又否定教會有赦罪權,煉獄亦不存在。這一「貼」,隨即激起千重浪,10 月 31 日儼如宗教改革甚至是裂教的序幕之日。
裂教或另立新教,絕非路德的原意。那時各界掀起的激蕩回應,完全是他始料未及。
早於路德之前,呼籲教會改革的聲音如箭在弦,不少教友、人文學者對神職人員糜爛鬆散的生活大感不屑,「路德孵化埃拉斯木生產的路德孵化埃拉斯木生產的蛋。」(Luther hatched the egg that Erasmus had laid.) 比喻貼切。往後的發展,包括誓反教或基督新教 (Protestant Reformation) 的出現,其他更激烈的改革派的衍生,如加爾文派 (John Calvin)、胡格諾派 (Huguenots) 及慈運理派 (Zwingli) 等,均以「有機的」(organic) 情況紛紛冒起。
為何路德的論綱發表,足以激起千萬浪花,深受德國以致全歐洲歡迎及迴應?霎時間,路德彷彿成為德國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究其原因,除了大家對教會改革趨之若鶩,政治與利益衝突的摻雜自然避免不了。德國人早因教廷徵收重稅而怨聲載道,貴族覬覦教會的土地,是他們利益之爭。人們擁護路德,促使他另立新教,箇中因素並不純粹。
比那時早半個世紀誕生的古騰堡活版印刷,至十六世紀初逐漸普遍,大大加速訊息的傳遞,擴闊普及性;印刷品取代藏於博物館的珍貴手抄本,變成主導。民智漸開,識字的人略有提升,這也是路德言論能夠被廣傳的有利條件。
路德的衝勁及歷史爆炸性,不單止規限於對贖罪劵的譴責,也源於他呼籲教會回到耶穌基督的福音本身,他從聖經、特別是保祿身上感受到生活的福音,由此引伸至基督新教的四個唯獨——唯獨聖經、唯獨基督、唯獨恩寵及唯獨信德。(微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