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 · Uncategorized · 倫理 · 信仰生活

 聖誕 ∙ 禮物

~ 路易 聖誕節是送禮物的日子,不管你是否基督徒。作為父母的更會為子女準備各樣最好的東西作禮物,從生命的起始到人生路上的每一階段──是否有點保險或理財廣告的感覺?(一笑) 最近有一位朋友本來有機會促成一筆買賣以賺取可觀的傭金去為三位孩子各備一間物業。無耐事情未如想像中順利,而他也有點失落。因為他認為能為小孩的未來備妥一個安樂窩是一件最好的禮物。筆者並不反對為小孩作準備,但對於朋友的失落卻一直想跟他分享另一個看法。 我相信這位朋友已為小孩準備了甚至是已送出了他們一生中最美滿的禮物:父愛!一位會為家人付出,為下一代謀劃的父親。且在能力許可下不是先為自己添購甚麼或去滿全個人的甚麼需求,反而是把一切都先投到下一代的身上,為下一代擔憂。這愛就算最後在物質上孩子連一分錢都沒有多得,相信他們的心和人生都充滿愛、責任感及對家人的關懷。 主耶穌說:「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的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之父,豈不更將好的賜與求他的人?」 (瑪 7:11) 這話說得真!天父真的把更好的賜給了我們,祂把獨生子賜給我們罪人,為叫我們不致喪亡。在這普天同慶的日子讓我們也好好準備自己,以愛還愛,把祝福送給身邊每一個人。 天主在天受光榮,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亞孟

閱讀 · 靈修 · Uncategorized · 信仰生活

上帝已死!?

~ 路易 「上帝已死」是思想家尼采很有名的一句話,這句話為十九世紀末的歐洲和基督教世界帶來非常大的震撼,就算到今天我們作為大公教會的基督徒聽了也會有點不自然。畢竟我們信仰的核心被人宣告死亡了! 不過,尼采所指的上帝並不單單是指基督信仰中的天主,而是更廣泛的、哲學性的一個根源。其實,我們的聖人奧思定也有過類似的警世問題,不過他說的比較合天主教信眾的「口味」。這故事應該很多人聽過:奧思定有一天作了一個夢,夢中他見到了總領天使聖彌額爾一手拿着火把,另一手則提着一隻裝滿水的大水桶。奧思定就好奇總領天使是要去哪、要去做甚麼?總領天使回答說:我要一把火把天堂燒盡,再將地獄永火澆息,然後看看到底還有沒有人信天主! 當然聖彌額爾的故事是要我們重新想想到底我信天主的「目的」為何?尼采的宣告為基督徒有類似的意義,不過,尼采所指向的是哲學性更濃的問題,一個形而上的問題:到底天主是否我們一切價值的根本?而尼采以《快樂的科學》中那瘋子指出,就是我們這些相信天主的人把天主給殺了。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把天主放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查拉圖斯特如是說》中,尼采更明言天主的死是因為他看到了人類的罪過而人不能不把那唯一看到自己罪行的証人給殺了,以免自己的惡行被指控。相信讀者一定覺得尼采的說法真的是非常的狗血。但作為現代的基督徒,我們卻值得重新自省。這也許不是罪與無罪的問題,而是作為天主的子女、基督的追隨者,當信仰從一陣激情過後,我與祂的關係到底是甚麼?梵二中,為何教會一直強調信眾的主動、積極、有意識的參與?因為到末世我們能與天主和各人相認的是我們之間的關係。還記得厄瑪烏嗎?路上門徒認不出耶穌,直到他們與主坐席,主把餅在他們面前擘開時他們的眼睛才開了、才認出那是主!為何福音記述是在擘餅時?到底擘餅時是何種情形?這福音都沒有記載。不過,我們可以想像,在最後晚餐時主擘餅在門徒心中留下了一些痕跡,那痕跡與他們師徒關係有關;再次的擘餅讓他們回想起這關係。筆者猜,若路上的是瑪利亞瑪大肋納和若望,也許他們會在主跟他們說:「我渴」的時候開眼。這不是正統,只是筆者的推測。 回到尼采的宣告,我們可以從那狗血般的說法回想一下:到底我跟天主是甚麼關係?主僕?朋友?旁人?近人?父子?還是只是一個讓我在生命終結時跟祂要回我付出「守法」一生後的收銀台? 每週我們參與感恩祭,我們是為了甚麼?曾有一次的年度退省,在第一天入靜前神師跟大家說:這次的退省就讓我們來陪陪耶穌吧!我們甚麼都不求,甚麼都不做,只做一件事──陪伴主。這有沒有讓大家想到瑪爾大和瑪利亞的一幕?有時候作為一個出生在精於計算的民族並生活在一個精於計算的社會的人,我們總會問:我這樣做有甚麼得着或好處嗎?筆者借傻爸爸黃鎮昌的一次分享來總結: 在一次的課程上,有學生問傻爸爸:「你在陪伴着孩子的時候有甚麼得着嗎?」傻爸爸回答說:「我沒有想過得着甚麼,因為陪伴就是一件事。陪伴本身就有價值。我並不是要用陪伴創造甚麼,或者陪伴後要我或孩子得到甚麼。我就只是要陪伴,因為陪伴是重要的而不是陪伴能得到甚麼或成就甚麼。」 弟兄姐妹,就讓我們時常陪伴一下我們的創造主,陪伴一下曾來到我們當中的主基督,陪伴一下父子遣發的聖神。就是陪着。若覺得陪着不自然、害怕,我們就把聖母和大聖若瑟叫來。還不夠再把我們的中華諸聖、親朋好友、甚至仇人都叫來,讓我們在主內一起互相陪伴。 天主在創世紀中就說過:人獨自一個不好,該有一個伴。聖三在愛內相伴,我們在聖三的愛中同行。主佑。

靈修 · Uncategorized · 朝聖 · 信仰生活

空墳

~ 路易 主真的復活了,阿肋路亞! 進入復活期,主已經從死者中復活,我們都是這事的證人。聽到瑪利亞瑪達肋納和瑪利亞從主墳回來的說話 (瑪 22:1~10; 谷 16:1~7; 路 24:1~12),我們的心裏是喜悅?是憂心?是疑惑?是興奮?主的復活為我們各人所帶來的都不一樣,但都應該是更新的。 傳統上,在主復活的默想中,其中一個經常為教父們提起的就是──空墳。在復活節守夜禮儀三年的福音選讀及日間禮儀的選讀中都記述了婦女們到復活主的墳墓為「找到主」。若望 (若 20:1~9) 和路加 (路2:1~12) 的記載更描述了若望和伯多祿在聽到婦女們的講述後,起身奔跑到主的墓中,看見並相信了 (若 20:8)。還記得到耶路撒冷聖墓大殿朝聖,在踏入墓室時心情的激動。那救我的主就是從這裏完成了他愛的工程!墓室雖小,卻有千言萬語在其中,因為天主的聖言曾在這裏為愛他的人戰勝死亡。今日,我們都有機會親身或從網上看到這墓室。的確就如教父們提醒的:這是基督的空墳。基督已經戰勝死亡且為眾人獲得了永恆的生命和天父義子的名份。無論你我身處何地、哪一個時代,這恩賜都為我們預備了。 最重要的在若望接下去的記述中:轉身 (若 20:14)。我們需要轉身才能見到復活的基督,因為主已經復活了!已經不在空墳中!我們在獲得復活的恩賜後一定要轉身,轉身改變我們生命的方向和習慣,改變我們的固有想法和偏見。離開墳墓不是與基督分離,反之是在生活中找到那復活的基督且要按基督在最後晚餐的吩咐彼此洗腳。這是服務,也是接納。這也回應着基督在大博爾山要門徒下山進入人群的要求。 慈愛的天父,你的聖子──無玷的羔羊基督,為我們得勝了舊我和舊的世界,求你堅固保守我們的心思念慮,叫我們在思念你的恩賜中踐行你愛的訓誨。以上所求是靠復活的主、你的愛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禮儀 · 靈修 · Uncategorized · 天主教活動 · 信仰生活

聽,主在門前

~路易 今天開始逾越三日慶典,亦是疫情下第二次的復活慶典。 經過了四十天的守齋及反省,耶穌基督在往耶路撒冷走上他在世生命的最後日子,也是他救贖工程的高𡶶。在週六的晚課開始時我們就與基督同歷他的復活的光榮。 信友在平日若有頌唸玫瑰經的習慣,應該在過去的四十天有很多感受,因為除痛苦五端外,無論談及基督的降生、宣教及光榮的時候,心情都與我們在四十天默想基督的苦難不太一致。但這為筆者正是教會禮儀安排的巧妙及美。在默想基督苦難的同時頌唸歡喜三端《耶穌誕生》,那是多具體地經驗天主的愛!基督無時無刻都在經歷他的救世工程,而今日的信眾遠比當天在耶路撒冷的幸運。因為我們知道更多在那苦難後的榮耀,同時也更深刻體會及反思主在他的大能下救贖我們而選擇一條這麼痛苦的途徑,只為一事—-顯出他對我們無限的愛情。萬軍的上主不以強勢、不以軍旅、不以脅迫、不用利誘,卻在他的受造物中屈尊就卑降生成人,為贏得我們眾人。為滿全愛他保留了我們的自由意志,讓我們選擇。他的獨生子背着我們的罪走上了十字架。 我們在復活中不要只念記着苦難的哀痛,同時應感恩且在得救中把歡樂和關愛送到身邊的每一位我們接觸到的天父子女。 願主保守我們,在困難的日子垂顧我們。讓我們與聖母一起祈求主的旨意在我們身上承行,使普世得到真光。亞孟

禮儀 · 靈修 · Uncategorized · 信仰生活

我們如今代基督請求你們: 與天主和好吧!

~ 路易 文章與各弟兄姊妹見面時,應該就是四旬期的開始。題目來自聖保祿宗徒至格林多人後書(5:20),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也是2020年教宗方濟各四旬期文告的副題[1]。 正如教宗方濟各在文告的第一句就提到:四旬期是一段恩寵的時期。天主賜予我們這時期讓我們好能以煥然一新的心來準備耶穌基督死亡與復活的偉大奧蹟。不過,筆者自小聽到四旬期(以往稱作封齋期)第一件想到的就是告解。這又是把去年甚至多年來的「醜事」重新向一位坐在屏風後的老人家(請注意,本堂主任司鐸只是資格老!)多加潤飾後述說一篇的動作。多年來都有點不好意思,因為每次告的罪都差不多,自己都有點煩。於是向當時的神師請教,到底這樣的修和是否在欺騙天主?又是否有效? 修和的有效性由天主的慈悲出發,不容置疑。當然,至少在修和當下我們該有決心離開我們所犯的罪,因為這不單使我們失去救恩,更重要的是我們得罪了那一直深愛我們且應該得到我們以全部的愛回報的天父(英文懺悔經文)。而就重覆在同一事上跌倒,神師的回答非常妙:「如果你這一直以來的修和,每次的罪都不一樣,那我可真要擔心你!那可能代表你精神異常或者你真的是對犯罪非常有興趣,且是對各種罪都有興趣!」的確,我們的軟弱都應該有一個個人性,誠如倫理學中教授提及:每個人的罪及軟弱都是度身訂造的。為甲是非常具誘惑並容易跌倒的事,為乙來說看似不值一提甚至荒謬。教授提到他所輔導的一位女士常犯偷竊。她家境富裕,而她所犯的情境都是司機載她至某大超市後犯下的。重要的是她每次偷的都是厠紙,十卷裝的厠紙!試想,有哪一位可以在商鋪把這樣的貨品安然偷出?所以她屢次被捉,其後家人當然委托司機代為處理。但教授後好奇為何要偷這樣的厠紙?那女士答回問教授:你不覺得這樣很刺激?這也能偷出是否一種成就?在你我看來也許對偷竊的感覺就不大,就是偷也不會「向難度挑戰」。但那女士卻是不能自拔地一犯再犯。 所以慈愛的天父一直都清楚我們每人的弱點,他從來沒有因此而離棄我們,反而賜下自己的獨生子為救我們從罪惡中回到他的身邊。我們的一切都來自天父,甚至是我們自由的意志。這自由意志是我們唯一可以奉献於主的祭品,特別是當我們選擇抗拒誘惑時。教會提倡以四旬期來稱呼預備逾越奧蹟的日子並不是要貶低守齋克己的意義,而是在我們克勝自己的時候讓我們從罪與誘惑的蒙蔽中解放,得見天主的慈愛及真正的我──按天主的肖像所創造的人。在這感動中把這愛與身邊的人分享。 有神長曾指出,若我們一直在同一的罪上跌倒卻能堅持在跌倒後從修和中找到力量和救贖,縱使到末日前一刻仍未完全與某罪切斷,至少我們多了堅持的聖德。 主內  共勉 [1] https://www.vatican.va/content/francesco/zh_tw/messages/lent/documents/papa-francesco_20191007_messaggio-quaresima2020.html

靈修 · Uncategorized · 慕道班與主日學 · 信仰生活 · 信仰Q&A

望德

作者:路易 信友一定聽過三超德及四樞德,但甚麼是超德?為何有的德行要稱作超德? 在天主教的信理中三超德就是我們常說的信德、望德和愛德,而四樞德則是智、義、勇、節。超德的全稱為超性德行,也就是由天主所賜不是我們從受造物的自身能力和鍛鍊中可以得到的德行,這就是基督曾說過的:除非蒙父恩賜的,誰也不能到我這裡來(若 6: 60~69)  的意思。 在三種超性德行中,望德比較少被說到。據要理問答說:「(望德)是直向天主的超性之德,盼望天主的仁慈,因耶穌的功勞,在世上賞我們要緊的聖寵,死後賞我們永遠的真福。」(羅 8:24~25) 老實說筆者從小讀到現在,對這都是似懂非懂。不過在信仰中經歷這段不尋常的日子,天主賜我有機會作更深的體會。 這次新冠疫情中,相信很多人原來喜愛的活動如旅遊、聚會等等都受限或取消,同時痛苦中最難過的一點───不知所經歷的艱難到底到何時才能結束!最後人失去了最寶貴的禮物:希望。但這不正像我們受過洗的所經歷的信仰之路嗎?我們因着對天國的感動和冀盼而與主結合加入教會跟隨基督。但生活的磨折、人性的軟弱、人世的種種惡行總叫我失望、懷疑,最後離開主。不過,縱使我放手,天主卻是信實的,他不因人背棄盟約而轉身離開,反而在我們身旁與我們形影不離,只是我們沒有察覺。直到人回望過去,赫然發現主的足跡與相偕才再投入主的懷抱。這同樣是我們向天國進發的情境。在生命起伏中前行,總有失落而引起懷疑的時候。灰心時,天主深植我們心內的望德,總在心房一角靜靜地守着,安靜地凝視我們。她在等,以温暖而渴望的眼神在等,等我回心轉意,等我心火重燃,等我眼睛明亮再次看到主的愛和旨意。就如福音中慈父等着浪子,望德在我心中就是那指着回家的路的明燈、指向嬰孩耶穌的白冷星光。 是的,在黑暗中,唯獨在完全漆黑之下,望德的光芒才開始閃耀。在慶祝歡騰中、在富足與狂喜時,望德都變得暗淡。因為她從不起眼也不是很多信理的宣講中心,她就如一位靜靜的守門人,又如一大海一隅的燈塔,不在驚濤駭浪下她像不存在似的。但她確實是主在召叫時所給予的恩賜,也唯有她的存在叫我們在經過艱難的時日、無數的考驗後仍能望見主,仍然不失對基督許諾的天國失去冀盼。 這次的疫情,大家的生活變化很多。原來平常不過的事:與家人相聚、與朋友見面、到各地與同學伙伴同行,在這疫情下都變成不可能。但望德仍叫我們相信有一天我們要再在一起,不是末世,而是相信在主內我們可以手牽手相擁問候,彼此再次無阻隔地同枱歡宴。這不是幻想也不是空談,這是我們有望德下相信這一切會按主的安排回到人最初的情況,變回一家人。 望德不是空想,也不是幻想,而是在確切認知下對未來所懷有的期望。 願主福佑我們,在完成我們的旅途時再次在望德的指引下完成信德的承諾,在愛德中共融於主內。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