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題目,百感交集。
1.福傳的定義
教宗保祿六世在75年《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中界定福傳的定義: 「 為教會來說,宣傳福音是指將福音帶到人類每個階層中,並且由於它的影響從內部改造及革新人類…因而宣傳福音的目標是內心的改變,如果用一句話來說,最好說,宣傳福音就是教會只以她所宣講的福音的神力歸化個人和集體的良心、他們的活動、他們的生活反映他們所處的具體環境。」《在新世界中傳福音18》
反省
要將福音帶到每個階層,首先是個人因為認識福音而被改造,被革新,皈依了的信徒及教會才有能力影響人類,那要問,教會內部因福音而自我轉化的過程做得如何?答案相信大家心中有數。
2.「基督」卷三「福傳」列出基層福傳者為福傳提供幾個元素:
a.愛這元素是最先亦是最重要的,要愛天主、愛人及愛自己
b.邀請:邀請人與耶穌建立親密的關係
c.持續皈依
d.有意識地及積極超越我們自己及擴張我們的團體
e.信仰及敬拜的團體中滋養靈性的成長
f.愛的服務
反省
這些元素都很高超,但都沒有提到這些福傳元素的基礎在於認識聖經,所謂愛德,和人和天主建立關係,皈依,成長,服務都需要推動力,而這推動就是聖神通過天父,聖子的啟示及早期信仰團體的見證而達成,沒有系統地去認識聖經,聆聽天主的話語,基督的教訓,福傳的內容就落空了。天主教徒一講到福傳就指愛德工作,要知道愛德工作也需要福音指導,否則按良知而行,良心也會犯錯誤。
福傳不能光靠愛德工作,她需要宣講,而宣講是:「是,這仍然不夠…由生活見證而宣佈的福音遲早必要用生活的語言宣佈出去。如果不宣佈納匝肋耶穌、天主子的名字、他的教訓、他的生活、他的許諾、他所宣講的天國及他的奧跡,則不是真正的宣傳福音。」(在新世界中傳福音22)
如果大部分教友都說我不知道如何宣講,因為我對聖經沒有認識,但愛德行動我就可以,這種形式的宣講和佛教徒的善行又有什麼區別?
3.其他元素包括:
悔改: 「每個人要獲得天國及救援,要特別經過福音所稱的悔改(Metanoia),即內心徹底的革新。它是一種徹底的悔改,心靈深處的改變。」 (在新世界中傳福音10)
收納: 「事實上,只能有人聽到、接受及同化,以及在接受的人心中產生真誠的皈依時,宣講才算達到完全的發展…這種皈依不能是抽象的及非事實的,由於進入一個信眾的團體中具體地表現出來。因此,那些改變了的人,進入一個本身為改變及革新生活的標記的團體,即教會、救援的可見標記。」(在新世界中傳福音23)
服務: 「試問如果不在正義與和平中促進真正的人類進步,如何能宣佈新的命令?我本人也設法指出這一點,重申在宣傳福音中,如果不曉得現在人們激烈討論的正義、解放、開發及世界和平等問題的重要性是不可能的。這就等於忘記愛我們受苦及在急難中的近人的福音教訓。」(在新世界中傳福音31)
反省
悔改,皈依的發生可以是因為看到別人的善行,但只有福音才會帶來內心徹底的悔改和改變,只有天主的話語才能在人心紮根生長,只有因福音而皈依的團體才能影響周圍的人,成為救援的標記。「福傳」一文說得好,堂區所有活動,禮儀,善會,慕道,牧民指導,探訪,活動都被視作福傳,但這些福傳工作的基礎在那裡?一天堂區沒有把認識福音放在首要位置,教友個人的皈依就不會發生,福傳就沒有實質內容,教會對世界的影響力就發揮不出來,所謂「有諸內形於外」,沒有強大的內容又如何影響外邊的世界?
這被架空的福傳當然也達不到收納的目的。正因為教會內部因認識福音而得到轉化,她才會以充滿天主的慈悲去和受苦的人同行,達到真正服務的目的。
4.建議:
如果神職沒有足夠的培訓及延續培訓,特別是聖經方面,教友也是,如果沒有持續地認識聖言,大眾都認為認識聖經是多餘的,參與主日彌撒已經足夠,又或者我已經參加了許多團體活動,我已是熱心教友,這種概念和風氣在教會內持續,福傳就永遠是形式上的東西;「福傳者必須先被福傳」就永遠達不到。沒有被轉化的福傳者又怎樣達到:「福傳是持續的宣講及皈依;每一次的宣傳福音都會為聆聽者帶來皈依的恩寵」?
5.結語
我自己研習聖經廿年,認識雖淺,但深深體會到聖言可以轉化人心的事實,嘗試做了一些聖言福傳視頻,希望更多信友可以深入認識聖言,但推廣困難,許多教友都沒有興趣,多以「忙碌」為由沒有收看,只能老土地安慰自己:我只是個播種者,但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教友繼續缺乏有系統的聖言培訓,福傳的元素終究會落空,所以恩神父的「救恩史」和「基督」在培訓教友認識聖言及教會歷史方面功不可沒。
阿信 14/10/2022 溫市
Image by Andreas Breitling from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