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香港每年平均都有三千多人領洗,但聖堂數量沒有增加,而教友也能互相適應。已經擠迫的堂區,照樣擠迫;但座位鬆動的堂區,也照樣如是,每年增加的三千多人,似乎並不構成各堂的壓力。
為何會如此?
合理的解釋是,新教友流失量不少。加上堂區年老教友的自然流失,也減少人擠的壓力。
究竟每年新教友有多少人流失?有多少新教友最終能在堂區落地生根?
記者在教友總會找到一份名為《2014年新教友延續培育調查報告》,報告結果說明有60%的新教友沒有參與主日感恩祭,30%多數參與,10%的人間中參與。
不過,這是新教友剛領洗的調查。但我們可以想像,這30%多數參與的人當中,有多少人三年或五年後仍然參與?理論上,數字必然更低。五年後,可能只剩下10%或多一點會參與感恩祭。(領洗五年後的數字,教區沒有做過統計。)
另一方面,現在每主日加上提前彌撒,大約共有三百台,若平均每台彌撒參與人數二百五十人(有些堂區必定多些,但同時也有幾十人參與的堂區),每主日參與感恩祭的人數大概八萬人。這數字多年來似乎十分穩定。
訪教理中心楊主任
若以領洗五年仍留在堂區作為標準,可能只有大概10%或多一點。我們可以如何把新教友留下來呢?就這問題,記者訪問了教理中心主任楊玉蓮博士,內容如下:
記:剛剛復活期,有很多人關注新教友領洗了,究竟能否在教會中留下繼續參與接受培育呢?而且,實際上,好像曾經有調查數據說平均每星期都參與彌撒,大概10%。
楊:的確有這樣的問卷,好像是教友年做過一次。你們提出這問題很好,新教友的流失和牧養。未答這問題之先,我想提一提,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今年2017年成人領洗人數少過去年。
記:我知道,前幾年都是超過三千人,今年是少過三千人。
楊:其實只是少幾十人,不過去年就過三千,今年就少於三千,值得關注的是,福傳是否要有一個新方向?是否已飽和?其實只少幾十人,並不有特別含意。只不過有些堂區不謀而合這樣說,招募慕道者,有一現象,是一年多,一年少。
記:為何會這樣?
楊:其實不知,只不過是數字,領洗人數少許出入不奇。但是福傳其實仍有很大空間。但若已經入教,如何繼續培育?教區也很緊張,例如教區教友延續培育委員會,就十分關注這現象。教理中心又怎樣看呢?我們怎樣培育慕道者,和將來作教友的質素是有關連的,是一條龍的,所以我也從這角度去看看。有一件事首先要了解,就是福傳的概念。一般的理解是為未信的人領了洗就叫福傳,但其實不是這樣,而是一項終身志向,就是一生被福音化!Being evangelized,即使領了洗,但也不斷被召叫皈依,被聖化,所以即使領了洗,這福傳工作是延續不斷的。
皈依不是突然,而是慢慢感染
記:教友培育也只是入門而已。
楊:對,所以在慕道期便要準備,入門後如何不斷行這一條路。有些人以為釋奧期完了,就是完了,其實這是一個誤解。他們會說,培育為何不問教友總會?其實慕道和信仰培育是互相牽連的。所以,我們會承認,慕道團導師的基礎訓練是很重要的,直接影響一個教友將來的信仰生活態度,習慣,塑造一個Christian living,是很重要的。因此,首先要了解福傳概念。在慕道期,無論哪一階段,重要是能否幫問道或慕道者認識到耶穌基督?認識聖言,和聖言建立關係。當然我們有教學大綱,但重要的是,能否在每一課堂中,給慕道者帶來一個喜訊?很多時我們時常很重視課堂內容,但卻忘記了帶領慕道者和耶穌基督相遇。若這一點做不到,就是信仰基礎做得不好,所以整個慕道過程,我們很強調皈依。皈依不是突然,而是慢慢感染,一步一步的,所以,可能課堂有很多東西想說想教,但是否有帶出為慕道者什麼喜訊呢?這是很重要。當然每位前來慕道的,都可能有個人目的,這不重要,重要是我們善用這機會轉化他。因為他是預了坐在這裡聽,如我們click中他,讓天主工作,而天主如何轉化他,我們是不知道的。最緊要是看我們怎樣運用這一堂的時間,讓聖言進入慕道者心中,我們不斷要提點的是這一件事。第二件事是團體。大家可能聽過慕道班不同形式,可能還有些是很one way單向的,我講你聽。
記:我們也聽過,而且好像還是大部分是這樣。
楊: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有《成人入教指引》,但我們說是一件事……
記:對,落實到現實又是另一回事。
楊:對,好像去年或前年,教區找我詢問,說慕道團導師質素好像不太好,有問題。
記:係?竟然有這樣的事?
楊:對,時不時有這樣的事。但我們也很為難。導師們怎樣說,我們也無可奈何,甚至是,現在有些導師其實是沒有受過教理中心訓練的。
記:對呀,因為有些導師很早以前便做導師,還是單向地每堂派慕道者讀一段,然後自己使講解一段聖經。
楊:有些很早便教,神父又覺得可以,又或是讀過夜神(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宗教學部)或是聖經學院便做導師,沒有接受教理講授的訓練。這是不重要,但其實也可以接受在職培訓,on the job training,我們每年都有開公開教理講授法課程,但通常都沒有夜神的學生前來讀。始終是,有信仰知識是一回事,但教學是另一回事,相信你們也看到。不過,堂區神父如何陪伴導師,如何培育和監督,亦十分重要。有些堂區神父沒有關注呢!
記:應該是大部分神父如此吧?應該很少神父教慕道班。
楊:不教是不要緊,但可以去關心,去支援,去協助。久不久可以去探訪慕道團。但很多都是只交由修女或傳道員去負責。的確,我們教理中心去做教理講授及培訓導師的事,但最終把關的是神父,我們沒有辦法。訓練是我們訓練,但還要有很多實踐和磨練,課程實習時只看一次,中心不能永遠有人陪伴。
慕道團本身應成為一個團體,團員要有互動
記:慕道者也是活生生的人,要有互動交流。
楊:對,要靠你自己的信仰領會,如何去掌握,這就關乎導師的信仰生命。這是沒有得握著你的手去教的,但若有一個合適的人為導師進行跟進,培育就更有效。堂區導師團可以在這方面擔當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記:對,有些明星導師能夠把更多人留下來。
楊:對,但亦有些明星導師卻不願意和人合作,只是自己教。其實我們一直鼓吹堂區導師團在大綱、內容上互相溝通。但有些堂區卻由甲導師教這些,乙導師又教別的,完全不能互通。但若堂區做得好,是完全可以互相補足,例如有慕道者缺席,可去另一同步的慕道團,由那處補課,因為課程完全互通。除了補課外,可打破堂區間不同慕道團互相的隔膜。這就是我說的,第一點是導師團的質素,堂區神父的支持和把關工作;第二點是堂區的團體幅度,過了收錄禮,慕道團本身應成為一個團體,團員要有互動,分享。
記:這就更加少聽了。
楊:其實這是應該的。
記:很多時候是到釋奧期才成立小團體。
楊:No, 這是我們一直鼓勵的。在我們的培訓,一直已提醒學員要一早塑造成為一個信仰的小團體,因為太遲成立,不夠時間成熟。
記:對,其實有不少人在釋奧期已經缺席。
楊:對。但亦有些導師是很好的。有些堂區,在慕道期時,一般是四個星期上堂,但第五個星期或某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是祈禱分享生活,慢慢小團體便形成了。個別的班,差距真的可以很大。
記:這真的很好。有些慕道班真的很悶蛋,齋講聖經,甚至是只講沒解。這些父母真是苦心。
楊:沒有辦法,可能是為了領洗紙。你看,這又怎培育信仰?又怎能打好基礎?
記:對,這種教友,走,是很正常的。
楊:除了這些,堂區大團體又有沒有關係呢?堂區有收錄禮、甄選禮、考核禮,但慕道者未必清楚明白知道是什麼事,啊,要去禮儀,便去做。其他在場的教友都不知是什麼事,為了什麼?叫拍手便拍手,只知禮儀很長。完全不知道這些禮儀的團體幅度是多麼美麗,可以表達出團體歡迎接納新的成員。但全體無這意識,無堂區大團體和慕道者的關係。現在我們發現問題的出現,就是堂區function不到堂區的作用。
記:對,完全不能發揮堂區的作用。只重視主保瞻禮,食餐飯。
楊:最近聽聞有些堂區主保瞻禮開始少人去聚餐,要堂區開始求人去。
記:這真的是大件事了。
楊:大家應看到信仰不能是個人幅度,而是要大團體能融合到小團體以致個人,一班新加入的弟兄姊妹。不能培育整個堂區教友的團體意識,這真的很慘。甚至是領洗當晚,有沒有人會向走到新領洗的人當面握手祝賀?只有認識的人才會去祝賀。其實不應這樣,而是全個堂區一齊歡迎新的教友,令到他們感到有歸屬感。
我們有沒有為慕道者建立一個參與彌撒的習慣?
記:我們沒有這習慣。
楊:所以,為何會流失?我這裡指的是不參與彌撒的,他不參與,並不代表他不是教友,或和天主關係很差。這些我們不評論。現在要論及的是,在慕道期間,我們有沒有為慕道者建立一個參與彌撒的習慣?雖然我們說不鼓勵慕道期間參與全台彌撒,但可以為他們養成習慣,完了聖道禮,他們可以決定是否留下,但甄選禮後就應該全程參與了。因為要幫他們做這準備了。
記:而且也要他們習慣不是要去彌撒,而是希望他們enjoy整台彌撒。
楊:對,這就是整個慕道期,不單傳道員,整個堂區、禮儀組,甚至是堂區議會,有沒有正正式式去歡迎他們?再說,有時聽到考核禮,應是神父見候洗者,但有些卻不是,而只是修女見。其實這是最好機會跟候洗者建立個人關係及教會的關係。
記:甚至乎以前是有家訪的。
楊:對,這是應該的。這是更好的。
記:對歸屬感是由慕道時已慢慢建立。而不是領洗後硬叫人家參與善會。
楊:堂區由上至下,都有某種形式或氣氛。所以,留不下來,沒有團體感,也沒有參與彌撒的習慣,這樣,參與或不參與彌撒,為這新教友沒有什麼分別,有空才參與。當然,有些另有目的,例如為子女學業或為結婚,那就另計了。
記:就你所知,多不多堂區慕道班能夠培育成團體呢?
楊:這很視乎不同導師,即使同一堂區,也出現不同情況。幸好我們教理班的學員是接受這一套,他們也反映,教理班是這麼說,但他們在自己的慕道團時,導師不是這麼做。我們便鼓勵他們有機會做時便要這樣做。培訓就是這樣。唯有靠新一批學員。回去你的問題,有多少留下來?可能一半半,礙於很多因素。例如有些慕道團的時間少於一小時。頭頭尾尾不足一個鐘。
記:一小時?
楊:是的,因為堂區沒有足夠地方,有客觀限制,慕道班要等班房。所以,要防止流失就是要如何融入大堂區,就是如何繼續深化信仰。教區教友延續培育委員會新開的課程「主.人.家」,就是針對信仰的團體幅度及如何幫助新教友融入堂區的信仰生活。我們用主日感恩祭做骨幹,並參考盧雲神父《熾熱的心》這本書。我們先以聖十字架堂做試點。教友時常參與感恩祭,但如何從感恩祭延伸到生活上?要培育和幫助新教友提高信仰意識,在生活實踐信仰。課程中堂區深入參與,提供導師與我們一起合作,接受培訓,將來他們要負責整個課程。此外,新教友的跟進,不單要求慕道團導師,也要訓練陪談員,因為人手根本不夠,若不訓練,做不了這麼多的培育和跟進工作。
記:對,否則做死那些導師。
楊:我們要盡量擴闊人手。加強對團體的歸屬感,不單是堂區大團體,而是在信仰意識上有團體的幅度。例如信友禱文,我們是會為世界,不單是為堂區祈禱。否則這信仰會很狹窄。希望在這課程,幫他們打深信仰。
記:會否擔心領洗後,他們雖然早期應承了參與,但領洗後就離開?因為已經不能強迫了。
楊:都會有擔心,但又要看堂區如何配合。我們由堂區決定是否計出席率,是否發證書等。但真的有人可能因為時間不能參加,我們也會給他們其他機會去培育。暫時反應不錯,起碼有一半人以上參加,領洗百多人,一半人,我們預八十名額。堂區劉神父就說新領洗者一定要參加這課程。神父很認真,很鼓勵,並不是要嚇教友,只是想知道不參加的原因。
記:那麼是平日晚還是星期日上堂?
楊:是主日,彌撒後,多一小時或一個半小時。其實有很多新教友也問,領洗後有沒有安排?這正好配合他們的需求。
記:而且聖十字架堂有很多其他空間可用。有些堂區完全沒有地方。
楊:對,所以要成功要有很多因素配合。
記:這給我一個感覺,就是堂區願意如何去看、去配合。以前給我的印象是報喜不報憂,大事宣揚我們如何地威水,是全球華人最大教區,好像其他地區都比不上,但自己的問題卻不去正視,我們的隱憂,教友不必理會。現在不一樣,認真面對問題,總有解決辦法。
楊:對,以前也時常說沒有人手,現在我們提供一個方案,若堂區不夠力量,可以由鐸區支援。
記:那麼,這個團隊要十幾人才夠,因為有mentor。
楊:要的,所以要訓練。而且將來要由他們自己接手。當然若有問題我們會幫忙。他們也很認真、好期待。
記:另一方面,他們那邊的聖母軍也很強,所以無論人手或團體感也應較好。
楊:對,現在是關愛華負責,也做得好好。而去年九月慕道班已招生,說明是要上足三年的慕道班。曾問堂區學員有何反應,他們說沒有問題,因為可能不知道平常慕道班是年半。當然他們之後會知道領洗要接受一年半的培育,但亦預了領洗後繼續有延續的培育。其實頭尾實質沒有三年呢。所以,可以說是整個完整的培育,不是領洗完就完。不過亦有隱憂,例如缺乏支援。我亦委員會提過,現時的教友有很多是mixed marriages,有很大影響。一方在上堂,另一方怎辦?
記:那麼,可否領洗後,配偶也可以參加課堂?
楊:我想不太適合,他們該參加慕道班,但問題是多數不願意。作為新教友這是很困難的。
記:若在課程內容可否滲透一些婚姻、工作、壓力、教仔等等,慢慢滲透生活化。
楊:可以另作安排的,但也要看看年齡層。我只想帶出困難點及關顧不足。
記:這的確是一個難題。
楊:另一方面就是主日學的問題。
記:對,大部分是小六學生,完了便沒有跟進。而大部分主日學學生則反而高興,因為不用再返主日學了。因為實在太悶,單向教授,返了五日學,星期日實在不想再返學。但不用返主日學了,有沒有其他相關的團體可以跟進呢?沒有。
楊:教理中心曾為此商討過,中心希望為主日學發出指引。
記:這真是很好,因為從來都沒有。另外有主日學導師大叫很需要教材。
楊:教材我們不太擔心,因為除了中心編寫的教材,導師可以自己變化創作。但主日學指引卻是很重要,因為嬰兒領洗後,若做不好兒童的信仰培育,很快他們便消失。所以我們真的很著急。現正開始籌備編寫,預計可能真的要三、五年時間才能完成。真的不希望改善主日學參差質素。另外還有教區牧民指引,也說及兒童信仰培育,不是主日學、堅振完了就完。而教區也想按成人入門的順序,即嬰兒領洗、之後一起領受堅振及聖體聖事。
記:這是好的事。聽過一些人的經驗,兒童領洗,八歲初領聖體,十三歲堅振,但卻從來沒有好像成人那樣的慕道班教授他們,他們的信仰知識好像是零知識一樣。當遇到別人或基督新教的挑戰,便真的不知如何。他們能夠留在教會內已經是奇蹟,可能有不少人是離開了。
楊:這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而現在主日學面對另一個問題是當面對考試或功課壓力時,學員便缺席,是非常普遍的現況。
記:對呀,家長是多麼緊張。真的很多東西要做,不過,我又覺得是好事,因為至少是正視問題。不像以前一樣,只懂歌舞昇平,或是只是面對一些還願意在聖堂出現的人。
楊:對,看到的事情真的很多。希望大家多關注,即使做不到什麼大的改變。
記:對,希望大家對教會能多關注,不要對教會冷漠。例如在彌撒中,大家不要這麼冷漠。
楊:希望每人都盡自己的努力,去做好些,這樣,教會還是很有生氣和充滿希望的。
羅國輝神父:教友性格、堂區配合,會影響教友的參與
訪問完楊主任後,記者也想問問神父的意見,於是,便走訪了羅國輝神父,訪問內容如下:
記:神父,每年都有大量的新領洗教友流失,請問您對這情況有什麼看法?
羅:有人有預設答案,例如說慕道班教得不好,所以新教友流失。但實情是有很多因素影響。
知、情、意
記:很多因素?例如?
羅:影響人的因素有知、情、意,慕道者也有很多知情意。可能情有些,知不多,意很少;也可能知很多,情少少,意更少;亦有些人,知不多,情很多,意中等,這些人反而會留下來的。最好的當然是知情意互動。
記:怎樣可以增強情和意呢?
羅:今日仍用慕道班是錯誤的,應是慕道團,而不是班。團所重視的是情及意,班重視的是知。知是一生的功課,慕道後仍不斷地知。永遠聽不完,永遠記不完。
記:但有些慕道團很重視信仰知識,聽過甚至要團員背誦所學的課程。
羅:我們最大的問題是,連自己也不了解,內心向天主的情也不明白,但卻要在知上要更了解天主。自己也不了解自己,但卻要了解天主。
記:在情意方面,女性似乎會強一些。
羅:個人方面,男女大不同,男方知更強,用腦;女方情更濃。但意方面,可能雙方都差不多,或兩方都少,還有激情。男方的激情重視知,女的重視情及意。在過程中,所有激情,調查曾說,只有維持一年半載。所以便是剛剛領洗的一年半載最多人留下,過後便漸漸消失。
記:激情一定不可能維持長久。聖週六領洗那一晚最high,但慢慢便會冷卻下來。
羅:要注意,並不單是領洗,結婚、做朋友,都一樣,知情意,去到最後,意最緊要。情,是激情。要慢慢變得純,細水長流,最後,要承認有些地方自己真的不知,要接納,承認自己無知。面對著天主,我是無知。
記:很少人願意承認無知。知少少,扮代表就很多。
羅:這些,跟個人靈修有關。自己是停留在激情、意志、純情或是知識?男女不同,慕道團的影響,個人性格不同的發展等也會產生影響。
記:性格如何影響?
羅:性格有四種,一般是獅子、馬騮、狗、貓頭鷹。如果是馬騮及狗,易留在團體中,團體提供性格模式,馬騮在團中蹦跳,引人注意,狗在團體中,有安全溫暖。如果是貓頭鷹,很孤獨獨立,也可以很「宅」。而獅子,會霸道,要獨領風騷,若不能便可能會離開。要注意性格。領了洗,加入教會,什麼性格會加入善會?馬騮和狗都會加入善會,獅子也會,但獅子若不能獨領風騷,會離開。馬騮也需要有表演的場地,留下來的可能就是這些人。
記:「宅」的人會怎樣?
羅:「宅」?若有信仰,可以躲在家中做基督徒或只參加主日彌撒便走。他不會加入善會,獨來獨往。現在聖堂有哪些人呢?大家有目共睹。
記:我們也見到有些人原本熱心,但突然就消失了。
羅:這是遇到衝擊,包括感情、家庭、工作、錢、道德。道德有影響,例如一次跌倒,感到失望,不再出現。在過程中,這些可以是或非,是者,因為如此更堅定。非者,怎樣幫助他們?在靈性生活中,如他們堅持返聖堂、告解聖事、在團體中,會易一些,不一定會成功,但會容易一些。
記:還有其他因素嗎?
羅:在這中間,會出現正反合,不同處境、年齡,如老中青幼。在過程中,長者和中年人,比較定;而青和幼,可變因素多,流失容易。各種因素會影響教會生活,如果堂區不能提供機會便慘了,例如青年人需要同輩陪伴。年青人最多到二十五歲便會安定的了。
記:長者又如何?
羅:長者,是講求需要的,長者有自己的天地,需要活動,例如書畫班,中年人可能是家長班。按這些有不同的陪伴。但我們不是club,要有信仰幅度。很多堂區搞朝聖等於旅行,但沒有為長者打算,寫平安紙、如何做葬禮、走最後一程等。我們堂區老人很開心,問神父何時到墳場行,這是多元生活。多元、貼身、自由,不是你舉辦便來,是貼身需要。
記:有很多活動,哪些是最重要?
羅:彌撒是必要。善會、組織、團體可鬆可緊。團體就是機會。到這裡就可以見,什麼是可變,什麼是不可變。彌撒是重要不可變,其他是可變。但主日彌撒也要適應以上的人,要適應馬騮、獅、貓頭鷹、狗、老、中、青、男、女、知、情、意,這些是改變不了的。在這裡有心理學、社會學、教會學。
記:這麼多的人,你優先選擇哪些對象?
羅:堂區中我選擇長者及青少年。青年,因為第二代,長者是因為他們再沒有機會。其他的,要排後一點。所謂其他,若有時間,也一定做。活動要配合每人性格。不變的是主日彌撒,加上個人靈修,兩者都重要。個人靈修就是尋找自己,所以我喜歡盧雲的《從幻想到祈禱》。靈修是個人和天主的關係;主日彌撒是團體和天主的關係。兩者都重要,都是不變。
記:新領洗的教友,有沒有人夠意識和他們做個人靈修?支持他們個人和天主的關係?如果有很多人能和你成為一個團隊一起做,就十分好。
羅:對,但這也和性格、經驗、學識有關。有沒有人想過這些問題呢?我用了很少時間便說出這些,因為平常一直在我腦中。但怎樣呢?我也沒有辦法。我的性格(九型性格)是七號,但也受三號影響。這些性格是馬騮,也有獅,每人性格很不同。當我理解到各人有不同性格,不能要求別人,也不能要求教友,便要投降了。盡力做,主日彌撒一定要適應所有人。我開最遲一台彌撒,因為我早便瞓著,未醒。遲一點的彌撒一般是年青人,要講時事、壓力,也要適應,靈修也一樣。青年靈修是幫助他們聚焦自己。但今天教區好像和他們一齊玩,但難聚焦他自己。
記:只是活動,未必打得動內心。
羅:活動一定喜歡,但要聚焦他們自己。我也帶朝聖,我會隨他們去闖,但晚上就要問他們哪樣東西哪件事最有感受?為何?你有何志向?死而復活的生命是有志向,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多默問耶穌不知你去哪裡,怎跟隨?多默就是年青人的主保。為最小兄弟做,就是為我而做。所以,不用四處去找天主,而是看看這世界哪一處最有需要,想今天最需要做的。
記:所以和年青人不用說長篇大論,最重要到點。到點便能把他們留下來。
慕道班導師談教友流失
慕道班導師黃麗貞,有多年教慕道班的經驗,曾與成人包括長者慕道者同行,走進入門聖事,成為教友。面對新領洗教友流失的問題,她表示導師在年半的慕道期中,願意陪伴他們,建立主內兄弟姊妹的群體關係十分重要。
「他們領洗之後,繼續跟他們維繫十分重要。例如2014年領洗的那一班,我們保持每月的兩次聚會,一次是聖經分享,另一次則在某成員家庭中分享及祈禱,這個小團體已經持續了三年,人數雖然不多,約七至八人,他們很珍惜聚會分享的時候,……日子久了,他們亦可輪流帶領每次聚會。」麗貞細談其中一個小團體。
今天都市人十分忙碌,新教友需要被鼓勵參與聖堂活動,不單止參與主日感恩祭。多年以來,黃麗貞認為新教友加入聖堂善會的人數平均一半,多喜歡參與歌詠團、聖言宣讀組,有些更參與跟生死有關的善別組。不少新教友是年輕父母,面對工作及照顧年幼子女已佔去他們大部分時間,未必真的能抽空參與聖堂活動或小團體聚會。麗貞不時發起較輕鬆活動,如慶祝聖誕、聯誼性聚會等,鼓勵新教友跟家人一起參與;更有一些本地的朝聖活動,例如去年慈悲禧年,安排到七個聖堂朝聖,全年間,平均兩個月一次,「現在有whatsapp群組很方便聯絡,發起這類活動,每次都有數十人參加,例如某次前往大埔聖母無玷之心堂,包了旅遊車共六十人。總之與他們保持聯繫,彼此提醒:他們是教友這個身分」。
提及慕道班導師的角色,黃麗貞認為是跟慕道者關係的建立,而不應單單在道理傳授知識方面。如果年半的慕道班期間,慕道者只感到每次上堂都是獨個兒來聽課,然後又獨個兒離開,課堂中根本沒有交流,更遑論團體感,他們領洗後又怎有動力留在教會?!她曾認識一位慕道班團員,往後領洗了,但丈夫經歷了幾個慕道班後,覺得自己仍未準備好領洗,但這名男士跟太太熱心參與聖堂活動。作為導師,她願意陪伴他們,給予自由思索與參與的空間,切忌催逼或太主動「跟進」,深信上主在工作。及至今年,天主的時候到了,這名男士覺得是領洗的時候了,於復活節真正加入天主教的大家庭。
的確,領洗不是終點站,只是入門。要留住教友,整個教會團體都要出多一分力。
廢話大白痴 !新教友流失完全係天主唔靈。如果飲聖水可以醫好新型肺炎,全世界聖堂爆滿。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