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生活

四十年的鬧劇 — 三教宗並立

— 教會 2000+ —(30)

2nd & 4th Monday

荒誕風波一浪接一浪,教會經歷另一度陣痛,仍離不開權力之爭。

由十四世紀初,綿延至十五世紀,風波一再升級;由「流徙巴比倫七十年」到西方教會大分裂 (Western Schism) 四十年,橫跨一個世紀,整個教會承受很大的衝擊。

1377 年,教宗額我略十一世 (Pope Gregory XI) 經過連番猶豫及考慮,加上錫耶納的凱瑟琳 (Catherine of Siena) 大力鼓勵與催促,他終於下定決心,重返羅馬,即是將聖座的教廷,從亞維翁 (Avignon) 遷回羅馬。凱瑟琳是道明會第三會會士,那時頗有威望,她的勸勉令教宗為之所動。他是第七位也是最後一位居於亞維翁的教宗。

其實額我略十一世的前任烏爾巴五世 (Pope Urban V) 亦曾被另一位神秘主義者瑞典的貝吉塔 (Bridget of Sweden) 勸告,她深切希望能拯救教宗回到羅馬。烏爾巴五世確實為此曾踏足羅馬,可惜待了不久還是回到老家亞維翁。

額我略十一世回到羅馬後翌年去世,烏爾巴六世接任;與此同時,法國樞機主教不滿新教宗,索性不承認他的繼任權,聯同另一夥人另選出克萊孟七世,在亞維翁登位。

霎時間,世界出現兩位教宗,彷彿有兩個教廷、兩方權力、兩批擁戴者,這不就是分裂嗎?!史稱西方教會大分裂。

那時擁戴羅馬派的有意大利中及北部、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帝國、葡萄牙、波蘭、英格蘭、愛爾蘭、丹麥、匈牙利、瑞典、挪威等。

另一邊亞維翁派有阿拉貢、撒丁區、西班牙、蘇格蘭、西西里、那不勒斯、德國南及西部。

兩方權力分布,覆蓋範圍廣泛,甚具政治性,雙方在權力上的角力持續逾三十年,局面難以想像。數十年間,大家都在尋求解決方法,包括從大公會議入手,提升大公會議的權力。

1409 年,樞機們在意大利比薩開會,議決罷黜現存並立的兩位教宗,並選出第三位教宗,但之前的兩位教宗拒絕離任,即是三位教宗並立,荒誕程度一再升級,形勢被稱為「可惡的三足鼎立」。

結果 1414 年在德國康士坦斯召開大公會議 (Council of Constance, 1414-1418),重新選出各方認可的教宗馬丁五世 (Pope Martin V),也是同時間唯一的教宗,徹底解決過去四十年西方教會分裂的形勢,縱然權力之爭仍然存在。

康士坦斯大公會議之後,大公會議主義 (Conciliarism) 被確立,肯定大公會議享有最高權威,凌駕教宗及樞機團之上,原則上教會至高的代言人不是教宗,而是議會,這與往後的「教宗無誤」相對立。 雖然西方教會分裂告一段落,但繼之而來的發展將牽起另一番景象,議會原則締造不同教會面貌;那時候教會需要改革之聲此起彼落,康士坦斯大公會議中亦是胡斯「殉道」的時候,在教會內成為衝擊。(微風)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