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迎著靈性之風回到祈禱的原點--讀《祈禱的美麗境界》

書  名:祈禱的美麗境界

作  者:奧村一郎神父

譯  者:加爾默羅聖衣會

出  版:星火文化

出版年份:2016 年 (新版)

定  價:$100

最近在讀日本奧村一郎神父的《祈禱的美麗境界》竟一口氣翻看了兩遍。奧村一郎神父的思想既尖銳澄明,亦時時刻刻散發出宗教靈性的敏銳深邃。

最令人著迷之處,是奧村神父在思索祈禱的根本意義時,並沒有把腳步僅限在一己信仰範圍之內,而是從更普遍之處出發,視祈禱為人類存在深處的永恆者印記。沿著神父的足跡,所經過的除了是可預期的經上聖言、聖徒教誨以及大默觀家的祈禱之思外,意外地,讀者還可遇上無神論哲人的嘆息、詩人作家的寂寥、僧侶襌師的思辨、民間故事的奧秘,以及小孩子那無心的虔誠等,而這些意料之外的風貌使整個祈禱的視野更為立體。因而我猶其喜歡此書的首個 chapter,題為「祈禱之前的祈禱」,單看標題已叫人玩味無窮,也就是,那種比起人們學會自覺地祈禱之前,更早已出現的那近乎祈禱的姿態到底意味著甚麼呢?所謂「祈禱之前的祈禱」,悄悄勾勒出那份人類存在深處共有但可能已被遺忘了的對於永恆的渴望。

奧村神父年輕時醉心佛學禪修,後來受洗成為天主教徒,修讀神學,加入加爾默羅隱修會,度過長時間的默觀生活,而這一靈魂的蹤跡可說躍然於紙上,字裡行間不斷往返於不同修道傳統的思路,比照其間的異同之處,展現出跨宗教性的豐富視野。此外,奧村神父那份不願停留於事物表層的精神風格,使這部作品更具思想魅力,例如他從祈禱的反面,如無神論者的「祈禱」來切入追蹤那與真正祈禱互為表裡的症兆,又或在概念上進行犀利的切割,提出「被動」、「無形」及「沉默」的祈禱來區別「主動」、「有形」及「傾訴」的祈禱;以至借助許多生動的比喻(像是水、人造湖、竹節以及珍珠貝,等等),來深入把握祈禱的原理,下筆既靈巧又尖銳。

棄絕的祈禱

若真要概括出貫穿全書的中心思想,那就是一種棄絕自我的祈禱之思,一顆能空虛自己的修行之心,正如作者寫道:「因此,應當從祈禱中學習的第一件事是,死亡。打從心底自覺到自身的虛無,在無限而永恆的天主面前,看到自己渺小不可取的真實樣貌,學習讓自我在天主之中死去,這是祈禱的必要基底。即使只是短暫的祈禱,在其中也必然衍生死的體驗,不能以為祈禱的時刻就是活著。」

這一空無的自覺被奧村神父稱為祈禱的基點,他命名為「0的祈禱」。奧村神父提出了他所謂的「斷絕的祈禱」,斷絕首先指向生活,也就是從每天的生活奔馳中刻意切割出來的祈禱時段,同時禱告者需要斷絕的還有自己,並嘗試在一種忘卻自我的狀態中聆聽天主旨意。奧村神父倒轉了一般俗見,切切提醒禱告者,與其說祈禱的中心是天主應允人們的祈求,高舉自己,倒不如說是人們更應該是去祈求天主的旨意,想望天主的想望,「成為天主所要的」。奧村神父借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想像用一隻船,船尾用繩索綁在岸邊。我們在船上拉動那條繩索,會有錯覺以為陸地往我們靠過來,然而事實上,岸邊陸地完全沒有動,是我們和船一起被拉往岸邊。同樣,並不是祈禱改變了天主的旨意,而是藉著祈禱,我們可能完成他的旨意,被吸引著向衪靠近。」

走筆至此,我們可說碰上了祈禱中的某種弔詭,也就是指唯有通過「死亡」(自我的),禱告者方可獲得真正的生命。這恰恰也是「信仰」之為物的奧秘。所謂信,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建基於自己以外的無限奧祕的對象之中,生命的軸心從此由所信之物來構造而成,而不再是侷限於一己之內;自我頓時變得卑微的同時,生命視野卻從此因著那終極關懷的對象而變得深邃開闊。因此,雖然在祈禱中有所謂自我的死亡,但死亡其實並非結局,反而是走進另一個廣大無邊的世界的入口。於是我們常常可以發現,在那個將自己委身於所信之物的禱告者/有信之人的身影背後,其實蘊藏著一份對真實生命和彼岸世界的期盼和激情。不必多說,這份由信仰所構築的生命激情其實並不侷限於某一種宗教之內。

若回到基督宗教,正如奧村神父所寫,與其說是禱告者在一己之內找到天主,倒不如說是在天主之內找到自己,並從天主之內看見不一樣的世界。關鍵是,意識到虛無只是祈禱的基底而非完成。活出信仰所要求的樣子,在信仰生活中「成為天主所要的」,並因而開啟生命的新視野,產生創造新世界的力量,更是祈禱的真諦,就像天主經/主禱文所寫:「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這反映了禱告者同時亦是承行天主旨意的人,也就是在那悲慘的人間定志重新學習、做出選擇和作出改變。

修行生活的課題

話雖如此,縱然具備超越之心,並神往那比自我更廣大無邊的對象,可是人說到底只是有限之軀,並非天使或神或佛,因此人和那信仰對象的距離終究仍是不可估量的遙遠,而這一如同深淵般的距離就使我們踏進了全書中思想密度最強的題目章節,即修行生活的課題,奧村神父題為「祈禱的人論」。在此,禱告明確地被看待為一場持續不斷地轉化一己生命的修行,但同時間人及其處身的生活卻充斥著許多雜念、限制和軟弱之處,而奧村神父由此出發,圍繞修行生活的神學、祈禱的身體性,以及身心如一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等焦點,展開十分精彩的批判討論。進一步,作者更左右開弓,提出「行動主義」(主張「生活即祈禱」)和「修行主義」(主張「祈禱即生活」) 這兩種南轅北轍的祈禱理論所潛在的危機,並提出他所構想的第三類型祈禱論。

新版《祈禱的美麗境界》的清徹和細膩

容我先停下來,不詳細介紹奧村神父匠心獨具的思想論述了,以上全部所說實在貧乏,不足以表達如此豐富的作品的萬分之一,有興趣的讀者一定要親自找書去看。最後我還想談談版本的問題。

《祈禱的美麗境界》日本原版於上世紀 70 年代出版,英文版則在 1994 年面世,當中有不少省略,而 2006 年首次問世的中文版 (啟示出版) 則依據英文版翻譯。換句話,中文讀者首次接觸到的版本是不完整的。深深感謝的是,星火文化 2016 年製作的新版在翻譯上另外找了專人將英文版省略掉的部分內容,按日文原文補回。這在新版的書中也有清楚說明。可是當我對讀兩個版本之後,發現除了補回省略的部分之外,實質上整部書的許多原來段落都近乎被重新翻譯潤飾過。

我想說的是,首先英文版省略的地方有些是十分重要,那些省略的段落對於深入掌握奧村神父的思考有相當作用,在這方面新中文版的補回真的功不可沒;其次,相較起來,新版的譯文用字更為清徹和細膩,明顯更具可讀性,特別是奧村神父在全書援引了不少詩作散文,在此方面新版讀下去實在更為深刻和動人。除此之外,新版本增加了一篇前言及一篇序言,一篇是由赤足加爾默羅隱修會日本省會長為新中文版而撰寫,文中提及奧村神父 2014 年逝世前的二三事,十分珍貴;另一篇則是日文版原書中,由耶穌會士所作的前言,也是舊版省略掉的。

說了這麼多是想提醒讀者,即使你可能已讀過此書的舊版,但我仍然十分建議你找一本新版來看看,因為那是近乎全新的譯本;而假若你還未讀過這樣一部如此有意思的作品,就真的更加不可錯過!

最後,奧村神父曾使用優美的比喻,把不懂祈禱的現代人形容為「忘了怎麼唱歌的金絲雀」,後來神父則將之修正為「如今,夜盡天明,似乎已不再是忘了怎麼唱歌的金絲雀,而是個以顫抖的嘴唇,死命地想要記起歌如何唱的祈禱時代」。我想,比起 40 多年前寫下的這番話(此書問世的年代) ,恐怕當下更可堪稱為吹拂著靈性之風的祈禱時代。基督徒群體對於學習信仰傳統中的各種靈修方式更為熱切,而人們對於瑜珈或禪修的興趣亦有增無減,在這種情況下,《祈禱的美麗境界》非但沒有過時,反之其所訴說的一切恰恰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迫切之物。

文 ‧ 陳景輝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