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一直以來以亞巴郎為聖祖,但是否真的有其人呢?近年來這觀點被提出來。這就如中國的堯舜,現在史學家多認為是傳說人物。史學家以甲骨文為中國歷史的開始,因為有跡可尋。夏禹尚且不被接受,要由殷商的成湯才是真正的中國歷史。
聖經的情況也一樣,近來史學家研究,以色列民族成為民族,是出谷事件後的事。所以有人認為亞巴郎雅各伯若瑟只是代表民族某一階段,或是以民將民族傳說補寫在自己的歷史上。
據聖經所記,亞巴郎被召離開家鄉,從烏爾出發,前往客納罕。從一開始,天主已經和亞巴郎很親密,像好朋友一樣。中間的事件,有天主和亞巴郎立約、有撒冷王默基瑟德王祝福亞巴郎——這事件被基督宗教認為是默西亞獻餅酒的預像、立割損禮——這禮猶太人今天仍然繼續、最後,亞巴郎夫婦在九十九歲高齡得子依撒格。
為何要高齡得子?當然也是作者刻意展現出沒有可能成就的事,天主就有可能——這是舊約一貫主題!而亞巴郎得稱信德之父,是因為他老來得子,最後竟從命獻子。
若認為經文文字作為歷史真實事件,這一段歷史就真的令人難以接受。一個慈愛的天主會這樣試探一個人嗎?天主要通過試探才能知道這人內心的想法嗎?而且是用人作為祭獻去試探,這不是太殘忍嗎?所以,這一段經文(創22:1-19)有另一種新的解釋。
新的解釋,其實天主沒有試探亞巴郎,當然亦沒有叫他將依撒格獻為全燔祭。這一切,全是亞巴郎自己內心的掙扎。他想,天主對我這麼好,我實在應該要以最好的東西回報給她。什麼對我來說是最寶貴?當然是我的兒子依撒格。好,既然一切都是主所賜,我就把主所賜最好的,還給上主!這是亞巴郎的一個內在旅程,屬靈掙扎。結果亞巴郎決定割捨所愛,獻給上主。
而古代的作者,無論亞巴郎做什麼,作者都會認為是天主令他這樣做,所以,結果就變成天主試探亞巴郎了!而事實上,其實是亞巴郎自己的內心掙扎!(明)
若你要討好天主,你選擇殺人,都可能是對的?那令人擔心及不安。
LikeLike
這是當年聖經作者的思考方式,並不是今天我們的想法。今天的人當然不會為討好天主而殺人,若有人這樣想,這一定是邪教。
LikeLike
這篇「聖經新解(5)——信德之父亞巴郎」(下稱「上文」),觀點與教友們平常所聽到的確不同,恰如文章題目「新解」二字;拜讀上文,我又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如果有證據證明夏禹和亞巴郎存在,我們固然可以100%確切地說這兩人是歷史人物,不是傳說人物;但反過來說,若沒有證據證明這兩人存在,按理也不能100%確切地說他們一定是傳說人物,除非人們也可提出證據證明這兩人在世上根本不曾存在過。看來,「亞巴郎是傳說人物」是一種意見(而且大有可能是未被普遍承認或接受的意見),暫時不宜當成結論來對待;當然,「亞巴郎(這個以色列人的老祖宗)是歷史人物」都有可能只是個意見──雖然,即使以色列民族之所以「成為民族,是出谷事件後的事」,但是,在出谷前夕,以色列人已經存在(他們在埃及做奴隸),而這群以色列人總有父母、祖父母,如果一直數上去,他們的源頭總是由一個老祖宗生出來的。
上文第三、四段談及亞巴郎許多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其中「高齡得子」(此子指依撒格)的確也是「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路1:37)的明證──這句金句鼓勵了我面對不少的人生風浪!
然而,亞巴郎之所以「得稱信德之父」,原來並非「是因為他老來得子,最後竟從命獻子」,而是比這一切還要早。聖保祿講述「因信成義」的道理時指出:「我們說過:『亞巴郎的信德為他算為正義。』那麼,由什麼時候算起呢﹖是在他受割損以後呢?還是在他未受割損的時候呢?不是在他受割損以後,而是在他未受割損的時候。他後來領受了割損的標記,只是作為他未受割損時,因信德獲得正義的印證。如此,亞巴郎作了一切未受割損而相信的人的父親,使他們也同樣因信德而算為正義;」(羅4:9-11)亞巴郎受割損時(創17:23-24),依撒格尚未出生,即亞巴郎尚未「老來得子」哩,但他未割損時已是信德之父了!
又例如,聖保祿在迦3:6-8談及亞巴郎時也有「父」的意味,他說:「經上這樣記載說:『亞巴郎信了天主,天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按:這是創15:6)為此你們該曉得:具有信德的人,纔是亞巴郎的子孫。聖經預見天主將使異民憑信德成義,就向亞巴郎預報福音說:『萬民都要因你獲得祝福。』(按:這是創12:3)可見那些具有信德的人,與有信德的亞巴郎同蒙祝福。」創15:6是在天主主動向年老無子的亞巴郎預許(只是預許,並未實現)他的後裔將多如繁星之後所寫的一句,而創12:3則是亞巴郎最初蒙天主召叫(前往一個他將要承受為產業的地方去)時,天主所給他預許祝福的一句話。上述創12和創15都在依撒格出世(創21)之前發生,因此,「具有信德的人,纔是亞巴郎的子孫」並非「是因為他老來得子,最後竟從命獻子」。
亞巴郎「獻子」實在動人!我不排除亞巴郎在「獻子」一事上會有內心掙扎,但是,我也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如果在事實上真的沒有這個試探的話,他又何需無端端要掙扎到「好不好獻上我心愛唯一獨生子」的地步?當然,有人可以提出意見來解釋他為何「無端端」,比方,可以認為這是因為他得閒無事(那時沒有電視劇要追,又不用上網吧),喜歡發白日夢,便想到天主給他提出「獻子」這個試探來,於是就掙扎一番了。人們是有提出他見解的自由的。
上文最尾兩段將亞巴郎的內心掙扎視為「這一段經文(創22:1-19)……新的解釋。」我不排除亞巴郎在「獻子」一事上會有內心掙扎,但是,細看這段經文,它連一句描述亞巴郎掙扎的句子都沒有,看來,「他的掙扎」並非這段經文所關注的地方,情形就正如我對於打棒球毫無興趣,從不關心,我寫文時連一句都不會提起這種運動。
曾有非教友問我一個類似上文尾三段的問題:「天主為何如此殘忍,為了試探亞巴郎對祂的信德,竟要他奉上兒子的生命?」現刊出我當時的回覆,與大家分享,拙見如下:
1. 首先,「試探」並非只有「給他一塊蕉皮,讓他踏上,好使他滑倒」,「試探」也有「考驗」的意思,就如我們做父母有時也會故意給子女出一些難題考驗他,試他的能力,使他在通過考驗之後,得到肯定(例如:我原來可以達到某個程度!),甚至得到別人的讚賞和稱譽。亞巴郎獻子之後,後人就稱頌不已(德44:20,加上2:52)。
2. 看真一點,天主其實沒有要求亞巴郎奉上兒子的生命!在亞巴郎「正舉刀要宰獻自己的兒子時」(創22:10),天主叫他停手,憐惜了他的愛子;倒是天主為救犯罪的世人,卻沒憐惜祂自己的愛子,讓無罪的天主聖子耶穌基督為犯罪的我們,死於十字架上,以此救贖眾生,使人有回頭的機會(參羅8:32,格後5:14-21,若3:16,若一4:10)!誰會這樣寬大,不去斤斤計較,反而如此善待該受罰的罪人呢?
3. 在亞巴郎的時代(甚至在之後差不多一千年的以色列君王時代),以人為祭是常有的做法,天主以「獻子」一事來試探亞巴郎,而最後接受了他奉上一隻公綿羊的祭獻,藉此表示「以人為祭」之不是,真神根本不願意人們這樣做!
小弟回覆後,那位朋友再追問:「亞巴郎 獻子時,他可能沒有聽天主的話,沒有殺他的兒子,萬一回家後改變主意,殺掉他的兒子來奉獻, 他兒子不就白白犧牲了嗎?」我再答如下:
1. 從創22:1-10可見,亞巴郎一直都是願意獻出他的兒子依撒格的,若非創22:11-12上主的使者叫停,這祭獻便已成事,因為那時他已舉刀了(創22:10)。使者說不用宰殺其子後,他發現綿羊並祭獻了牠,足見他已聽懂了天主的話。這件事使亞巴郎得到一份很深刻的體會,就是「上主自會照料」!所以他也以此命名那地方──「上主自會照料」(第14節上半部)由此亦可見,亞巴郎聽懂了天主的話。亞巴郎回家後仍沒有反悔,即他回家後沒有殺他的兒子來奉獻,若是反悔了,回家後殺了他的兒子,第14節下半部就不會說「直到今日人還說:『在山上,上主自會照料。』」
2. 亞巴郎雖然沒有殺掉自己的兒子,但在他心裏,他憑著意願已向主作出了真實的奉獻了,(以致)在創22:15-18(即亞巴郎獻子之後),上主便指著自己起誓,要祝福亞巴郎。這也是上主的通情達理:他體察人的內心,明白亞巴郎是真心向著祂的,天主並不以表面的行為,是否殺掉了兒子,來衡量人哩!
3. 依撒格在亞巴郎要把他獻給上主時,他沒有反抗;亞巴郎說上主必領導老僕人給依撒格娶妻(參創24:7),依撒格就娶了老僕人所帶來的黎貝加,他為我們立下了順從上主旨意的好榜樣。
LikeLike
對,Michael這個是我認識的教會解釋。釋經有着對信友們的責任,並非個人分享。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