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珍妮
看電影「沉默」之後,反覆思想天主教對殉道的看法及定義。當教徒面對殉道這個抉擇時,看似有很大的張力。參考天主教第一個為教會殉教的基督徒是斯德望,他因為宣講耶穌是默西亞被猶太人用石頭砸死。但是天主教教義著重尊重生命,更反對用自殺的方式來表現對信仰的維護,這原意原則上要避免不必要的生命冒險。吊詭的是聖經中又強調基督徒應以言行為主作證,為信仰真理和基督的道理而作證,因勇毅而忍受死亡。
幾星期前曾與一位河北省殉道聖人家族的後人分享殉道的看法。我表示如果我是沉默電影中的吉次郎,我會學他一樣背棄宗教,甘於踐踏聖像、負賣洛特裡哥神父,她便說:「殉道!那就更需要天主的恩寵吧。到時你才會知道點面對。」
憶起某堂區的一位有聖德的神父,從山西來港服務堂區教友幾十年。聽神父述說他的父親曾準備為主殉道,被劊子手斬殺,幸好大難不死,後組織家庭,養育四名子女,其中一位正是當了神父的他。就這真實見證,我認為這個未被傷害至死的父親是我們的祝福。因此讓我能廣義的看「殉道」,亦令我能對洛特裡哥神父叛教的疑慮釋懷了。
為洛特裡哥神父,死亡對他自己可能是利益,無奈神父卻要選擇過着委曲求全,看來好似貪生怕死,沒有為宗教而犧牲性命而生活。藉以透過與主一同受苦,將來必能與基督同受光榮((羅八17)。洛特裡哥神父的葬禮在電影「沉默」為我是最深刻的那一幕,從靜默的畫面中看到神父手中的十字架,我感到主從來沒有一刻不留在他的心中。 我想,為停止不必要的迫害,洛特裡哥神父犧牲的是他的下半生,他不再能在世上表達愛主的心,甚至要協助壓抑教會,為一位願意承行主旨的神父來說,這恐怕比死更痛苦。這是另一種的殉道。
神父這種「殉道」,正如在斐理伯書一20-23所反映保祿自我空虛的精神:「我或生或死,總要叫基督在我身上受頌揚」(一20)。「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一21)。另一方面「如果生活在肉身內,我還能獲得工作的效果:我現在選擇那一樣,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正夾在兩者之間:我渴望求解脫而與基督同在一起:這實在是再好沒有了」(一22-23),也要求空虛自己,好能服務他人。 為保祿他渴望死亡,但為基督生活卻是主的意思。其實生和死兩種情形都需要自我犧牲的情操。如果我不再看作殉道是洛特裡哥神父自己的事,便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神父而感受到天主的仁慈。
耳邊又響起朋友的說話:「……到時你才會知道點面對。」殉道所犧牲的看似不單是指性命。見到洛特裡哥神父葬禮中安祥的模樣,我想到迦拉達書2:20所講的:「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神學普及/證書課程」學生會供稿)
在飛機上看了這片,我有些混淆這片的目的是控訢日本政府的無道或控訢我們對傳教的執著;看到片中兩個神父的改變,我有兩個強烈的感想:
1。不要隨便說人家對或不對,你未經歷人家的「內心掙扎」,真不能說人家的決定是「違反天主」。片中較早「叛教」的神父說:只有到面對天主的當天,天主才可評定他是對是錯。
2。片中神父的「叛教」真的是為自己的安逸嗎?或是他亦好像天主子,犧牲他個人的信仰而救其他5人的生命。
「倫理抉擇」從來都不是易事-尤其是「天主教徒之間」,回想年青這位神父見都他的「師父」「叛教」所作出的言語指控,他完全感受不到他師父的「無奈」-我看到自己在生活中有幾次是扮演這年輕神父的角式。
LikeLike
有幾點可以反思一下:
1) 愛惜自己性命的,必要喪失性命。(若12:25)
2) 神父放棄,是否真的「救」了那 5個面臨死亡的教友的「性命」?那 5個教友被「救」後,他們之後的生活是否就能好好的過?
3) 神父放棄,是否令政權對所有教友的迫害都停止了?令教友都可以自由地按耶穌所教導的方式生活?
4) 神父放棄的一刻,是不能承受教友受刑的哀號而求逃脫?定真心為教友的神益?這個其實不想深究,因為感覺好嚴苛,但若果要深層反思,這也是一個要反思的問題。
5) 殉道是按天主教導的方式生活,定按世俗的方式生活?
6) 不要誇耀自己的能力,免得你們跌倒。總要信靠你的天主,祂是你的磐石、避難所。
7) 天主總是慈悲的,不要求個個基督徒都一定能做到殉道者。對跌倒的基督徒,總是慈悲為懷,承受他們的罪過及痛苦,只要他們不放棄內在的信仰。
8)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 (若 3:16)
LikeLiked by 1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