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歐陽法拉
出版社:依揚想亮人文事業
出版日期:2017/01/05
這系列的最後一本,回歸香港,一位香港女士以雜文的方式,記下她四年來繼繼續續走聖雅各伯路的所見所聞,以及心路歷程。
作者偶爾得悉聖雅各伯路,雖然自己沒有信仰,卻興起行此路的念頭。她沒有由法國的起點出發,因不想起步就直攀高山,於是由以奔牛出名的Pamplona起步,四年間陸陸續續地,行了600多公里,完成此路。
為香港人來說,介紹的六本書裡,這一本應該是最容易讀出共鳴,因為會出現「吹水」、「頂硬上」、「禾稈冚珍珠」等生鬼廣東話,亦中英夾雜,人名、地名、品牌名稱,一律都全文出場,沒有譯名,為香港人來說,可能遠比佶屈聱牙的併名,看得舒服。也因為作者的思路與我們較相近,其中有幾篇,談上路瑣事,包括列出路上必須的物品,作者還兼教路如何好好在衣著上配搭。
香港人都會有同感的如「雲狀逗號」(77-79頁),講路上的天,是香港難以看到的廣闊高深;由朝聖餐到西班牙家常便飯,作者一口氣寫了多篇,香港人去旅行總離不開美食;「兩生花」(115-121頁)題目本身就很有香港影迷的集體回憶,內容也有那種感覺。
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行聖雅各伯路的書,每篇之間沒有前站後店的關係,甚至還包括作者在馬德里的見聞與香港的生活。但作者在路上的經驗,由此引發的點點滴滴,自有其味道。至於是否你的茶,就要嚐過才知道了。
還有一篇「雞湯雞湯」(123-132頁),我覺得作者兩夫婦真的打香港人「為食」精神發揮到極致,就是在路上購置了一架迷你的手推車,以便「買餸」,可以在路上野餐,甚至為自己煮一窩雞湯。
為什麼這本書叫「上帝旅行社」?作者並非教友(真的可惜,介紹的六本書裡,其中五本都不是教友寫的),這名稱,實質是作者一位朋友的口頭禪。她的朋友很喜歡四出旅行,可又有大頭蝦的一面,經常出錯不知去了那裡。一旦出錯,朋友就說這是上帝旅行社的行程,所以這句話,實質有「船到橋頭自然直」或「隨遇而安」的意思。
也許,我們的人生,也要相信是天主的旅行團吧?(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