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生活

本地化的挑戰

作者:沈茂光

堂區賀年,通常會舞獅助慶。神父點睛,獅子便起舞。可是,按照中國民族傳統,舞獅有驅鬼辟邪的作用。那麼,堂區舞獅,是不是拜偶像?

當然,堂區大多數的教友,甚至絕大部份香港人,都認為舞獅只是民族舞蹈,沒有驅邪的效果,但不排除一些人會維持這種觀念。聖保祿說過,我們知道世上除了一個天主外,沒有什麼神。不過這種知識不是人人都有的;有些人直到如今因拜慣了邪神,因為他們的良心軟弱,就受了玷污。所以我們要謹慎,免得我們的行為,成了軟弱人的絆腳石。(參格前八4-9)

這樣說來,堂區是否不應該舞獅呢?似乎最安全的做法,是完全排除本地的習俗,因為很多風俗,都有宗教的根源。例如新年在堂區派利是,只用紅色的利是封,不用白色的,是否有迷信的意味?

教宗方濟各在《心愛的亞馬遜》宗座勸諭教導我們,教會本地化是一個艱難但必要的旅程。當福傳者來到某個地方,他們應該做的,不只是傳達帶來的訊息,也要幫助當地人民發展最美好的特質。這不表示要採納當地人的一切觀點,但本著真誠的對話精神,至少要理解他們的言論和行動有何意義。如果我們過分擔心,拒絕當地的風俗習慣,本地化便停滯不前,基督宗教永遠是外來的宗教,和本地文化格格不入。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勇敢地向聖神開放,明白到聖神總是能夠以基督取之不盡的恩寵創造新事物。教宗鼓勵我們要無所畏懼,不要折斷聖神的翅膀。

從教會史看,基督徒信仰從來不只有一種文化表述。希伯來文化沒有「三位一體」、「二性一位」等觀念,初期教會已不能避免「本地化」,與希臘文化交流。但我們會同意,雖然有異端的出現,這文化交流實在讓教義得到了重要的發展。

在堂區派利是,安排一些中國傳統舞蹈如舞獅,或許有小小機會引致人跌倒,卻令我們覺得親切,更感受到教會是我們中國人生活的一部份。雖然在彌撒中,神父穿上羅馬的服飾,我們仍然體會到,天主教會不只屬於羅馬,而是普世教會,也是我們的教會。

Photo by Fikri Rasyid on Unsplash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神學普及/文憑課程」學生會供稿〕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