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寫了一部書名「對照集」,是講往時的照片,我的「對照集」是對比過去和近年來對事物的看法,從中看到天主的帶領和照拂。
(07年的放飛的心)
很喜歡『放飛的風箏,放飛的心』這首歌, 旋律美,歌詞意境也好,講到放風箏,也許有人可以把心放得像風箏一樣,收放自如,但自己卻是應飛時飛不起,應收時卻回不了頭,整首『放飛的風箏,放飛的心』,可謂愈聽愈感慨。
對於收放自如,我想起一段往事:中學時教國文的馮老師是我的啓蒙師,實在太喜歡她了,但只教了一年便調走;接著來的是鄧老師,先入為主,我們對新來的老師諸多挑剔,迫得她上課一手拿書本,一手拿註釋,但全班對她的講解還是不滿意,我自問對她的課也不太在意。直到有一天,突然聽她解說一首古詩,說道詩人叫自己忘了吧,其實是愈叫自己這樣那樣,愈是辦不到,正在神遊的我,突然被觸動了,緊記至今。所以我就是這樣子的人,在文章裏我愈叫自己這樣那樣,愈代表自己在現實裏辦不到,雖是辦不到,但仍要說,仍要希冀;所以如今寫放飛的心,所編的也衹是個收放自如的夢。
放風箏不是說放就放,首先要有扎得好的風箏,其次要有清風送箏上雲霄,甚麼都要講配套。紅樓夢寫探春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泣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探春有才華,但因庶出,這就是沒了配套,所以沒有甚麼作為。另一個是晴雯,她生得美,但衹是個婢女,所以說她:「心比天高,身為下賤」,沒有配套,最終是慘淡收場。
因為明白這道理,所以我叫自己的心不要冶遊;但人心像風箏,久不久就想振翅高飛,明明飛不了,也撐著,倦了,也不願回頭。情形就像整理好的書桌,一陣惡風,桌面又變得凌亂不堪;又或像明明說好要往山中靜修,但聽到山下喧嘩就耐不住下山探看,又或像看到隔岸煙花燦爛就忍不住張望,這就是放飛的心的寫照。但沒有配套的放飛是要付出代價的,那代價就是要面對自己飛不了的事實。
聽著『放飛的風箏,放飛的心』,我暗笑自己:對你來說,「放飛不起的風箏,放飛不起的心」是更為貼切了(07年)。
對照(2017年)
十年後重看這文章,對「放飛」倒有新的領會;因為飛得高不高已經不重要了,或許時不時低低的飛一回,又或飛不起就跌下了也不打緊,因為自己本身就是卑微、軟弱的人,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放棄了飛的渴望,就是不要心死!怎樣才能夠心不死呢?我為被遺棄的狗狗心傷、為大地的受創、動物失去棲息地的無助心痛、為歷盡磨難仍不放棄對中國詩詞熱愛的農村大姐淚下,為戰亂中的孩子哭泣,為枉死的英魂、為世界無數在瞬間失去親人的家庭、為世界的沉淪無聲地默哀,而和我一起傷痛緘默的還有上主。所以高飛不在世間的地位,而在我靈的展翅拍翼。
對照(2021年)
近兩年多看釋經,多介紹釋經的文章,能飛的心應作放得下各種牽絆而能親近天主的解釋,因為這樣才有內心的平安。但放下不易,它不靠理智,釋經家說若20:1-10記伯多祿和「那門徒」跑到耶穌的墳墓,「那門徒」沉思地對洞口向內看(blepei),但伯多祿衝入洞內去看(theorem),那是不假思索的看,跟著若望進去,也看了(eiden),那是明白的看,對主的復活相信了,但這相信也只是信德過程的開始。由此可見要放下,需要經過沉思細嚼聖言的啟示,因為那樣才能有機會和主相遇,但許多時我們都是伯多祿,來去匆匆,以為靠理智去明白就可以放下,誰知始終沒有和主相遇,屬靈生命沒有提昇,心是飛不起的。
若20:11-29記瑪利亞瑪達肋納在耶穌墳墓外哭,向墳內望時看見天使,對天使說有人挪去主的遺體,然後耶穌就向她顯現,但瑪利亞以為耶穌是園丁,所以說:「先生,若是你把他搬走了,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那裡,我去取回他來」(若20:15),可見瑪利亞對主有一份深情,排除萬難都要找回主的遺體,因為愛,她變得無懼。待耶穌喚她的名,她認出了主,就拉住了主,但耶穌對她說:「你別拉住我不放,因為我還沒有升到父那裡;你到我的弟兄那裡去,告訴他們:我升到我的父和你們的父那裡去,升到我的天主和你們的天主那裡去」(若20:17)。
「拉住」haptou 有黏附的意思,耶穌叫瑪利亞不要黏附,因為祂要升到父那裡去有什麼意思?對我而言,拉住的就是被各種的牽絆纏住,包括我可憐的自尊,為失去的位置,那怕是那麼一丁點兒別人讃我的好,失去了就感神傷;為褪色愛的關係;為中斷了的往還;為消退了的熱情;為放棄了的夢想⋯⋯。如果我繼續黏附這些想法和事物,我就不能和復活的主同住,所謂層次不同,所以我的心飛不起。
瑪利亞放手因為她對主一往情深,所以她能聽到主的呼喚,這呼喚包括捨棄她以前的想法和做法。要一往情深,若望和瑪利亞都要沉思blepei她/ 他們和主的關係,在這過程中她/他們和主相遇,得到照明eiden,看到心起飛的方向和得到放下世俗牽絆的動力。所謂沉思,對我來說是多看釋經,沉思聖言,其間或會與主相遇,那我的心就有機會從牽絆中起飛,所謂「從上而生」,而相遇的主會把我們從守著牽絆墳墓的啜泣中釋放出來,讓我們的心和祂一起翱翔;放下牽絆難,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我們要學瑪利亞瑪達肋納的無懼,為了和主相遇,願意把心放飛!
阿信
4/21/2021 溫市
參考資料
耶穌的復活https://bible.org/node/20160
Photo by Emmanuel Phaeton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