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 2000+ —
2nd & 4th Monday
因為君士坦丁 (Constantine) 大帝,才有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即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堡 (Istanbul)。西方學者眼中,330 至 1453 年基督宗教治下時期,稱這城為君士坦丁堡;1453 年被信奉伊斯蘭教的鄂圖曼帝國 (Ottoman Empire) 攻陷,在伊斯蘭教治下,逐漸易名伊斯坦堡。
四世紀初,君士坦丁雄心壯志,矢志統一羅馬帝國,一次征戰前夕,夢中瞥見基督標誌,有訊息告訴他:「憑此標記,你將戰無不勝。」尚未有信仰的他驚醒過來,隨即發號司令,旗下全軍人人必須佩戴基督十架徽號,結果大獲全勝。此後,君士坦丁深信基督旗幟對他是「吉祥」之物,於 313 年聯同共治者羅馬帝國東部皇帝利辛尼 (Licinius) 發表《米蘭詔書》(Edict of Milan),宣布帝國人民享有信仰自由,且廢除十架酷刑,停止對基督徒的迫害。
詔書的頒布是重要分水嶺,此後星期天定為法定慶日,教會亦被准予接受財產。十年後,君士坦丁大帝終於統一帝國,為表示重視東部發展,330 年屬意當時的古都拜占庭為帝國首都,易名君士坦丁堡。同年,定 12 月 25 日為主的誕生日,即聖誕節。
歷史中的耶穌生於何月何日,從來無人確知,教會的傳承也不清楚。12 月 25 日定為聖誕日,通常有兩種派別的解釋。羅馬帝國昔日崇拜的太陽神誕辰日為此日,且此天起白日變長,定為主耶穌誕生日突顯祂是真正的「不敗太陽」及「世界真光」。
另一說法指出,有傳統認為耶穌的表兄洗者若翰 (John the baptist) 於夏至即六月出生,聖母領報時得知表姐依撒伯爾 (若翰母親) 已懷胎六個月,即若翰比耶穌年長半歲,以此計算耶穌應在十二月誕生。
君士坦丁大帝一直善待教會,帝國與教會的關係十分微妙,互相干預也彼此照應,羅馬帝國相當於擁有王室的教會,其中可於 325 年君士坦丁親自召開尼西亞大公會議可見一斑。那時亞略異端的影響力日增,大帝惟恐神學觀點威脅帝國的統一團結,造成分裂。亞略神學認為耶穌是聖父所生,仍是被造者。君士坦丁遂自行召開大公會議並親自主持,邀請所有主教參與,卻唯獨羅馬主教沒有被邀請,十分諷刺。會議結果須經他的認可而立法,帝國教會頒布普世性信條,後來成為教會和帝國的法律,以「一神、一帝、一國、一教會、一信仰」主導一切。
君士坦丁一直沒有皈依,直至臨終始領洗。有趣的是,他領洗時是歸入亞略派的,由亞略派主教 Eusebius of Nicomedia 為他付洗。不過他一些行為似乎與道德標準相悖,例如以軍事上的殘暴手段推行政策,為奪取權位不惜謀害摯親,包括妻子、兒子、三名姊夫妹夫和岳父。這可會是從政者要面對的張力?不過總括而言,有一點無可否認,君士坦丁大帝在教會歷史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微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