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如何福傳?我又如何福傳?
如果教友繼續缺乏有系統的聖言培訓,福傳的元素終究會落空,所以恩神父的「救恩史」和「基督」在培訓教友認識聖言及教會歷史方面功不可沒。
如果教友繼續缺乏有系統的聖言培訓,福傳的元素終究會落空,所以恩神父的「救恩史」和「基督」在培訓教友認識聖言及教會歷史方面功不可沒。
程神父是一位富有神恩的牧者,天主藉著他的話觸動脆弱的心靈,讓我們能在寧靜中聽到主的敲門,讓主的慈悲憐憫充盈我們的內心。
筆者的建議就是:在主日學及慕道團的聚會,最大程度上仿問聖道禮部分,讓參與者透過聚會,習慣參與彌撒,從而培育信仰。可以安排慕道者/主日學兒童讀經,導師負責講解,然後請他們分享當天經文。
偶然與一位堂區青年聊了幾句,他說需要三種陪伴:同行的陪伴、人生的陪伴以及信仰的陪伴。
要辦一個真正的主日學,你要看到,小朋友不是小朋友,也不要想像十年、二十年前的自己,而是要想像,他們是這堂區十年、二十年後的主人翁。他們將會當家作主,而在這刻,正是他們開始做團體的主體的起點。
作者:路易 信友一定聽過三超德及四樞德,但甚麼是超德?為何有的德行要稱作超德? 在天主教的信理中三超德就是我們常說的信德、望德和愛德,而四樞德則是智、義、勇、節。超德的全稱為超性德行,也就是由天主所賜不是我們從受造物的自身能力和鍛鍊中可以得到的德行,這就是基督曾說過的:除非蒙父恩賜的,誰也不能到我這裡來(若 6: 60~69) 的意思。 在三種超性德行中,望德比較少被說到。據要理問答說:「(望德)是直向天主的超性之德,盼望天主的仁慈,因耶穌的功勞,在世上賞我們要緊的聖寵,死後賞我們永遠的真福。」(羅 8:24~25) 老實說筆者從小讀到現在,對這都是似懂非懂。不過在信仰中經歷這段不尋常的日子,天主賜我有機會作更深的體會。 這次新冠疫情中,相信很多人原來喜愛的活動如旅遊、聚會等等都受限或取消,同時痛苦中最難過的一點───不知所經歷的艱難到底到何時才能結束!最後人失去了最寶貴的禮物:希望。但這不正像我們受過洗的所經歷的信仰之路嗎?我們因着對天國的感動和冀盼而與主結合加入教會跟隨基督。但生活的磨折、人性的軟弱、人世的種種惡行總叫我失望、懷疑,最後離開主。不過,縱使我放手,天主卻是信實的,他不因人背棄盟約而轉身離開,反而在我們身旁與我們形影不離,只是我們沒有察覺。直到人回望過去,赫然發現主的足跡與相偕才再投入主的懷抱。這同樣是我們向天國進發的情境。在生命起伏中前行,總有失落而引起懷疑的時候。灰心時,天主深植我們心內的望德,總在心房一角靜靜地守着,安靜地凝視我們。她在等,以温暖而渴望的眼神在等,等我回心轉意,等我心火重燃,等我眼睛明亮再次看到主的愛和旨意。就如福音中慈父等着浪子,望德在我心中就是那指着回家的路的明燈、指向嬰孩耶穌的白冷星光。 是的,在黑暗中,唯獨在完全漆黑之下,望德的光芒才開始閃耀。在慶祝歡騰中、在富足與狂喜時,望德都變得暗淡。因為她從不起眼也不是很多信理的宣講中心,她就如一位靜靜的守門人,又如一大海一隅的燈塔,不在驚濤駭浪下她像不存在似的。但她確實是主在召叫時所給予的恩賜,也唯有她的存在叫我們在經過艱難的時日、無數的考驗後仍能望見主,仍然不失對基督許諾的天國失去冀盼。 這次的疫情,大家的生活變化很多。原來平常不過的事:與家人相聚、與朋友見面、到各地與同學伙伴同行,在這疫情下都變成不可能。但望德仍叫我們相信有一天我們要再在一起,不是末世,而是相信在主內我們可以手牽手相擁問候,彼此再次無阻隔地同枱歡宴。這不是幻想也不是空談,這是我們有望德下相信這一切會按主的安排回到人最初的情況,變回一家人。 望德不是空想,也不是幻想,而是在確切認知下對未來所懷有的期望。 願主福佑我們,在完成我們的旅途時再次在望德的指引下完成信德的承諾,在愛德中共融於主內。亞孟
作者:路易 最近看了一些有關聖三的分享,對於分享人能引經據典其認真的確是值得尊敬。誠如該朋友所言,聖三道理縱如我們聖師之一聖奧思定亦無法完全「理解」,那作為平信徒如筆者是否就只剩盲信一途?信當然是非常重要,人唯有藉天主恩賜三超德才能認識並全心歸依於主,但若我們作為信徒當外人問及天主聖三而回答是:你信便可以,竊以為是過於輕率。若以信即可作推論,那即不需聖經聖傳,只一句「天主愛你」就可打發全部。當然,這只是筆者的小人想法。 對於天主聖三的信理,我們要先明白這信理不是從一開始就如此演譯的。因為形質說與位格的認知是來自希臘哲學而非近東或猶太人的思維;我們不要忘記耶穌是降生於以色列,即猶太人中。所以,在福音以至全部聖經中都沒有說:天主是三位一體的。因此千萬不要把三位一體說成是聖經的述說。不過,天主三位一體的啟示的碓是來自於聖經。常被引用的有對觀福音中關於主基督受洗後從水中上來時的一段(瑪 3:16~17、谷、1:10~11、 路3:21~22)。另一段則是創世紀第一章天主在創造天地時 (創 1:1~31),這段的聖三比較不明顯。在起初天主創造天地──父(創 1:1) …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聖神(創 1:2) …天主說:「有光!」──聖言,即聖子(創1:3),但仍是聖三同在。在若望福音這創造中聖父與聖子的存在描述成「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與天主同在」(若 1:2)這父子同在的說法,筆者以為是為補足創世紀部份聖子不明顯的情況。箴言(箴8:23-27)和德訓篇(德24:14)中亦有相關佐證。重申,筆者不反對甚至是贊成要參照教會文憲作信仰的參考,但必須謹記教會文件重要如四大憲章,其基礎仍是福音、即天主第二位聖言。千萬不能本末倒置不求甚解。 那到底何為天主聖三?筆者既非聖師當然不敢莽論。不過慈愛的天主在其愛子的直接啟示中以我們受造物能明白的說話陳述過聖三。耶穌十二齡講道時曾說:「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路 2:49),另一處說:「我父到現在一直工作,我也應該工作。」(若 5:17)。還有,在基督的光榮時刻時,他也說:「我父!若是可能,就讓這杯離開我罷!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願意的。」(瑪 26:39)。當然,福音中還有很多這樣的記述,若望說:從來沒有人見過天主,只有那在父懷裡的獨生者,身為天主的,他給我們詳述了。(若 1:18) 由此我們知道除了我們見到的降生的聖言外,還有一位在天的父。 那聖神除了在天地創造時和聖子受洗時以外,基督對聖神的說明是甚麼?若望福音有以下兩段 (若15:26-27,16:12-15) 「當護慰者,就是我從父那裏要給你們派遣的,那發於父的真理之神來到時,他必要為我作證;並且你們也要作證,因為你們從開始就和我在一起。」 「我本來還有許多事要告訴你們,然而你們現在不能擔負。當那一位真理之神來時,他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因為他不憑自己講論,只把他所聽到的講出來,並把未來的事傳告給你們。他要光榮我,因為他要把由我所領受的,傳告給你們。凡父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為此我說:他要由我領受而傳告給你們。」 亦由此,基督揭示給我們除天父外還有另一位──聖神。 至於聖三是如何三位一體?耶穌並無講及,只說出:「你不信我在父內,父在我內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我自己講的;而是住在我內的父,作他自己的事業。你們要相信我:我在父內,父也在我內…我也要求父,他必會賜給你們另一位護慰者,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他是世界所不能領受的真理之神,因為世界看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為他與你們同在,並在你們內。」(若 14:10,11, 16, 17) 事實上天主三位一體的說法是在初期教會傳到西方及北非等地時因遇上不同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希臘文化而衍生出的說法;這是最初的信仰本地化。信徒為了要讓希臘人接受基督信仰,所以信徒以希臘人能理解的方式──希臘哲學的語言去解說信仰。故此才有位格的說法。這並不是說早期教會有問題,只是信仰在本地化及隨時代推進時,教會對天主的理解亦多了不同的幅度。但其時因為很多人對於基督徒敬拜的到底是聖父、聖子還是聖神有疑問且出現很多不同的異端。因為希臘為多神文化,又有很多各種神出現的「學說」,因而令有的基督徒亦認為父子神是三個神,而父最大,子和神是其附屬,又或者子和神是天父的分身等。所以教會才要說出父子神是三位一體這教理,以免信眾越走越偏。 在信仰路上對信理的追求是必須的,但我們更要問:明白三位一體對我們信仰的幫助為何?在此筆者借梵蒂崗電台的文章作結:[1] 「教會信仰的根源是天主三位一體。教會每位成員在領洗入教的時候,必須宣誓對天主聖父、聖子和聖神的信仰。不相信天主聖三的道理,根本不能成為基督信徒。教會對天主聖三的信仰除了在聖洗規則裡面不折不扣地表明之外,還經常出現在講道、講解要理和祈禱中。…最顯明和最好的例子便是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第十三章十三節的一句話:「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天主的慈愛和聖神的共融與你們同在。」 教會為了確定對天主三位一體的當信道理,曾從哲學的角度發掘一些適當的名詞來界定天主聖三的內容,諸如性體、位格和關係等等。教會并不是企圖妄想用人的智慧來界定或限定人對天主的信仰。或者是想把天主聖三無限的奧秘硬塞進人有限的理智和名詞里面。 教會採用「性體」這個名詞來代表天主的整體,採用「位格」來分辨聖父、聖子和聖神之間的互相區別﹔又採用「關係」這個名詞來說明天主三位之間的來往牽連。 公元五五三年召開的君士坦丁堡第二屆大公會議說:「天主聖三同性同體」。…每一位格都是完整的天主,聖父是什麼,聖子就是什麼﹔聖子是什麼,聖父也是什麼﹔聖父聖子是什麼,聖神也是什麼﹔聖神是什麼,聖父聖子也是什麼。 這麼抽象,這麼難懂的天主聖三的道理究竟和我們有什麼關系呢?…天主無限美善,永遠常存,他願意把自己的光榮燦爛通傳給人,以顯示他對人的慈愛。…天主在創造萬物之前,就決定要透過聖子耶穌基督所要完成的大業,使我們人類成為天主的義子,以便繼承天主的產業,分享天主的光榮。而聖子耶穌基督的大業乃是因著聖神的力量而完成的。…這個恩典的來源就是天主聖三的愛。這個愛表現在宇宙造化工程中﹔表現在人類犯了原罪而墮落後,天主所展開的整部人類救恩史上﹔表現在聖子和聖神的使命上﹔也表現在教會承襲自聖子和聖神的使命上。 天主聖三在愛內共融、共存、共生,我們成為他義子的亦應與他所創造的一切,在愛中共融、共存、共生。 [1] http://www.radiovaticana.va/cinesebig5/catechism/1credo/11unotrino.html
聖女加大利納也說,我的自我就是天主,在祂之外,我找不到自我。
社會上的群眾,常常有一種對「神」的預設,而當我們天主教的神不符這預設,群眾便起而攻擊我們的宗教。
若這世界真的有天主,為何世界會充滿痛苦,不只人禍,還有天災?這不是天主造出來的嗎?只有兩個可能,一是沒有天主,一是這天主並不慈悲,所以也不必信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