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基督新教看預言
馬可士.伯格(Marcus J. Borg)是聖公會著名學者,他說,聖經已成為很多人的絆腳石,過去半個世紀,很多基督新教徒離開教會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聖經多於其他個別原因。
馬可士.伯格(Marcus J. Borg)是聖公會著名學者,他說,聖經已成為很多人的絆腳石,過去半個世紀,很多基督新教徒離開教會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聖經多於其他個別原因。
難以引起美國人關心地球暖化的原因之一,竟是全國約百分之四十民眾深信耶穌基督將在二零五零年之前復臨,因此他們不認為未來幾十年將會出現的氣候災難之嚴重威脅是個大問題。
神學,是一門很特別的科學。不是研究大自然,也不是研究人或社會,而是研究有關天主的事。可能大家要問的問題是,人有資格研究天主嗎?
最近,問了慕道班一個問題:大家怕不怕地獄?對地獄有沒有恐懼?覺得自己會落地獄嗎? 答案是,不太怕,不太恐懼地獄,也覺得自己應不會落地獄,自己並不是無惡不作之徒。他們不怕地獄,並不是因為快要成為教友。而是一向如此思考。 我相信這可能是大部分香港人,以致世界人的想法。 但是,世人出現這種思潮,其實在歷史上,是很短的時間。只不過在幾十年前,可能不到一百年前,全球大部分人,仍然十分害怕地獄,怕自己會下地獄,無論是西方的基督宗教人士或是東方的佛教人士。西方的經典故事是富人與拉匝祿,東方則是目連救母。 這幾十年間的轉變,為何如此,要留待社會學者去解答。我想問的是,潮流的影響大,還是教會的影響大?哪一種的力量對人們的思想影響較大? 我的感覺是,社會思潮影響較大。可能有人會問,那以前為何教會會影響力較大?我的答案是,以前的教會,根本就是社會思潮的一部分。或者可以這樣說,以前的社會,最高階的知識分子,全都在教會內,以致有能力影響社會的思潮。 現在俗世社會,大學獨立,不單只獨立,更且令人覺得最有權威,最有公信力。大學給人的印象是科學的,有證據的,值得相信的,而教會就是信仰的,心靈的。即使沒有人刻意令信仰和科學對立,但世人對兩者的印象就慢慢形成,大學的要相信,教會嗎,你相信就去信吧! 教會不能戰勝潮流的另一例子是,墮胎或人工避孕的問題。教會極力反墮胎,但全球沒有什麼人理會,最後只成為教會自己的律例。人工避孕也是這樣。 所以,某些教義上的東西,世人思想已漸漸轉變,教會變得無能為力。當然,教會不會因為世人思潮變化,而改變教義,但肯定的是,在傳教及溝通上面,要改變策略了。基督新教面對的困難更大,因為他們很多時傳福音,仍然以天堂地獄為主軸,和天主教很不同。 這幾十年間,我感到變化最大的,就是教會以外無救恩。所以無論基督新教或佛教,都某種程度被教會反對。但是,現在因為《大公主義法令》及《教會對非基督宗教宣言》,教會對其他宗教開放得多,這種轉變,會否給我們一些啟示?(明)
約五百萬年前,最早期的人類,是浸沉在物質及快感的世界中,最重要的就是能生存及傳遞下一代。和其他動物沒有任何分別,這時期的腦袋,被人類學家稱為爬蟲類意識。人類還未發展出語言以及自我意識。
以上這段教理,和學者們的主張有沒有衝突呢?讀者可自行判斷,亦可自行選取自己認為適合的解釋。畢竟,這些學者或神父,現在無論教學或書寫,都沒有受限制。
主考教義的教授問:耶穌是否一定要死在十字架上?若耶穌死在病牀上,能否拯救人類?
自有天主教會以來,教會一直都嘗試去主導教友的思想,要在教義及釋經上正確。千多年來都一直很成功,這情況,直到啟蒙運動現代社會的出現,情況才出現扭轉。
在教理1038至1041中,都充滿了審判的教義。1040說,當基督榮耀地再來時,就有最後的審判。
這類學者石破天驚地宣佈,耶穌不會「肉體」地再降來世上,因為祂已經「光榮地再來」在每個真正的基督徒心內,所以,耶穌的神國就「萬世無疆」了。